有人说,育儿之路就是过关斩将,各种疾病威胁着宝宝们的健康,比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为了抵御这些可怕的疾病,打疫苗成为宝宝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防线。
但提到打疫苗,很多新手宝爸宝妈都会为一件事头疼烦恼——那就是如何带宝宝打疫苗,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就涉及了十几种疫苗!
家长们每次打疫苗,费时费力,让长辈们带去吧,又有些不放心。而且,一想到宝宝要扎这么多针,宝爸宝妈们别提有多心疼了!
其实,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带宝宝接种联合疫苗!
01
可怕!一出生就可能感染百日咳
许多人认为宝宝刚出生时带有母体抗体,要过几个月才会生病,常常掉以轻心。但实际上,我国新生儿普遍缺乏百日咳保护性抗体。相关数据显示,约 98% 的产妇以及 96% 的新生儿都缺少这种抗体,这意味着婴儿自出生起便暴露在患百日咳的风险之中 ,时刻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
有研究发现,2018-2022年我国百日咳发病人群中,<1岁婴儿占比高达一半以上(52.40%),而欧盟国家2018年的<1岁婴儿在百日咳患病人数中仅占约10%。婴儿特别是3月龄以下小月龄婴儿更易患百日咳,并且年龄越小、无疫苗接种史、疫苗接种次数不完全的婴儿,重症百日咳(住院和进入ICU)的发生风险越高。
02
百白破国家免规程序调整,
早接种早保护!
自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更新调整为:适龄儿童于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
也就是说,提前了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即百白破疫苗的接种时间,尽早接种含有百日咳成分疫苗可更早地保护儿童,降低疾病危害。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要尽早、及时接种疫苗,百日咳的危害,千万不能轻视。
家长可以选择免费的百白破疫苗,也可以选择不仅能够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还能预防其他疾病的四联疫苗,虽然是自费的,但可以让宝宝少扎针,家长少跑门诊,免疫效果也很靠谱!
03
能少扎针的四联疫苗,
是什么?
联合疫苗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抗原,联合配置而成的疫苗制剂,用于预防多种疾病,即“一苗防多病”!
常见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中,麻腮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都属于联合疫苗。而四联疫苗则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
百白破-Hib四联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流感嗜血杆菌(Hib)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全程接种4针。
四联疫苗所预防的几种疾病,都是儿童高发的疾病,接种这类疫苗非常重要。
即使宝宝已经打过百白破疫苗,后续依然可以选择四联疫苗哦,毕竟可以少打很多针,具体的接种方案可以咨询门诊医生。
04
2个接种方案可参考,
快来看看吧!
下面我们主要从费用和针次来跟大家聊一聊,每个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特点哦!给大家参考参考!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全程免费,仅需自费接种Hib疫苗,全程4针约500元(不同厂家价格略有不同)。
有脊灰肠道免疫效果,同时,享受2针国家免费灭活脊灰疫苗。
肌肉注射11针,口服2剂,预防5种疾病,一共需要接种13针/剂次。
脊灰疫苗全程免费,百白破疫苗首剂免费,后续部分自费接种四联疫苗,就能同时预防其余4种疾病。
对了,脊灰疫苗,免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下面3个优点——
1、体液和粘膜双重免疫:脊灰灭活疫苗,肌肉注射接种产生体液免疫。口服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和肠道粘膜免疫,且效果持久,它的粘膜免疫,可有效阻断脊灰病毒通过肠道传播。
2、免费且保护效果更优:我国的2+2序贯免疫程序,抗体水平更高,保护更持久,免疫效果优异。
3、国产灭活脊灰长期免疫效果优于进口灭活脊灰:据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上发表的10年期观察数据显示,国产IPV(sIPV)长期免疫效果优于进口IPV(wIPV)(阳性率更高、抗体滴度更高):
当预防百白破全程选择四联疫苗时(6岁时仍需接种1针百白破疫苗),四联每针390元,全程4针,与免费脊灰疫苗联合预防5种疾病,一共只要1560元(以河南省为例)。
比方案一少打4针/剂次!
而在已经打过首剂免费百白破时,后续部分选择四联疫苗,费用相比上述会更低一些;具体的接种方案可以咨询门诊医生。
另外,四联疫苗含三种百日咳抗原有效成分(百日咳毒素、丝状血凝素、百日咳杆菌粘附素),保护效力靠谱,且不含有抗生素,对抗生素过敏的宝宝也可放心接种。
*国家免疫规划脊灰疫苗免疫程序为2针灭活疫苗+2剂减毒活疫苗,部分地区为4剂灭活疫苗
总的来说,2个方案各有优势,其中方案二费用合适,针次更少。
家长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宝宝健康状态,结合医生建议,合理选择接种。
参考资料:
[1] 疫苗学(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年
[2] 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 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 调整实施技术方案的通知
[3]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年4 月16 日第 104 卷第 15 期 Natl Med J China, April 16, 2024, Vol. 104, No.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