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病去医院,最常见的检查可能就是血常规了,面对一张张辅满数字、满是箭头的化验单,宝爸宝妈们是不是觉得相当懵圈???



每次想多问医生一句吧,要不是人家太太太太太忙,没空搭理你~要不就是回答了,你继续陷在懵圈的漩涡里(原谅我,智商余额长期不足)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学会看化验单了,岂不是更方便?顺便也可以找找茬(某个医生是不是诊断有失误啊)等等等等,凡事都做到心里有数才踏实,你说是不?


那如何通过化验单上的数据了解宝宝的身体情况呢?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讲一下血常规的作用:

简单来说,它可以反映孩子的机体状态


如:

孩子出现了感冒、发热、没有精神、咳嗽等状况时,血常规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细菌引起的。


血常规还能看出宝宝的营养状况及其他疾病,比如,是不是有贫血或凝血功能问题啊等等等等。


总之一句话,血常规对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点来了!


看着让人懵圈的化验单,其实家长只需要重点关注这3项:白细胞、红细胞、C反应蛋白




看懂了这 3 点,就可以对孩子的身体状况有一个粗略的判断,是不是so easy?



【判断感染类别的依据】


白细胞

白细胞是 5 种细胞的总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每种细胞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


孩子生病感染来源通常是细菌或病毒,医生主要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



中性粒细胞

当人体被细菌偷袭时,身体就会快速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派遣它们到患病的地方上阵杀敌。由于中性粒细胞短时间内急速增多,白细胞总数也会升高。


在血常规报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可以认定是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使用抗生素治疗。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高。淋巴细胞能识别出哪些是病毒,把它们包裹起来消灭掉,不让病毒继续捣乱,并且产生相应的抗体,便于下一次直接消灭它们。


在淋巴细胞与病毒战斗的过程中,淋巴细胞会大量复制,数量变多,但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下降。等到病毒被打败之后,淋巴细胞的数量又会恢复到正常值。



【判断贫血的常用指标】


红细胞可以看做是身体的运输官,负责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给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

血常规报告中,与红细胞相关的有这几项:






看起来挺多,但其实我们只需要看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RBC)这两项就可以了。


如果 HGB 和 RBC 的数量减少,孩子就有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 


因年龄不同,判断孩子贫血的标准也不一样。


列一个数值供大家参考:


6个月——6岁小儿贫血程度判断


轻度

血红蛋白(Hb)90克/升~109克/升,红细胞(3~4)× 1012/升


中度

血红蛋白(Hb)60克/升~89克/升,红细胞(2~3)× 1012/升


重度

血红蛋白(Hb)< 30克/升~59克/升,红细胞(1~2) < 1× 1012/升


极重度

血红蛋白(Hb)< 30克/升,红细胞 < 1× 1012/升




【辅助判断】


C 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物。一般在手术或者受到创伤后,人体感染了细菌或病毒,血液中 CRP 的浓度就会升高


由于 CRP 在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时都会升高,它的数值并不能作为判断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的准确依据。


通常当 CRP 高于 20mg/L 以上时,医生会认为孩子受到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还是要结合白细胞的变化来综合判断。



两句话概括


如果中性粒细胞增多,或者C 反应蛋白高于 20mg/L 以上,那么孩子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只是淋巴细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参考书籍

《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



血常规报告只是医生诊断病情的依据之一,真正靠谱的医生,会综合孩子的报告单数据和临床的症状,结合实际的临床经验,做出准确的诊断。


另外,宝宝采血时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采血前要避免宝宝有剧烈运动,如跑跳等。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


宝宝发热24小时后的化验数据最有参考价值,因为白细胞增高是在发热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当宝宝生病发烧时,不用急着立马去做血常规的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