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多的孩子经常拿小拳头“打交道”,不要说周围一起玩的小朋友了,连爸爸妈妈也经常被“招呼”上。这让爸爸妈妈们很烦心,打人的小朋友长大后会不会有暴力倾向?到底怎么才能减少孩子打人?
避免不良示范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常常会开心地捏捏或者拍拍他的小脸蛋,有时候还会开玩笑或吓唬他“妈妈要打你啦”。
家长们觉得是很亲昵的行为,其实是给了孩子不好的示范,让他觉得捏脸、拍脸是一种表达喜爱的行为,但孩子效仿的时候不分轻重,就演变成了大人眼中的“打人”。所以家长不妨采用别的方式来表达爱意!
多给宝宝关注
孩子天生就有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如果父母太忙,孩子觉得被冷落,就会想办法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给他足够的关注,以免孩子以打人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用好绘本,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萌芽,也开始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时候,就会演变成发脾气、打人。
家长可以通过读绘本和做游戏,演绎不同的表情,让孩子知道,不高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带他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
适当的“打闹”,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
小朋友之间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时候可以静观其变,可能过一会儿他们就已经和好如初了。最忌讳家长一上来就急着判定谁对谁错,或者不分青红皂白认定大的欺负小的。
对于有表达能力的孩子,可以先听听他们的理由,然后引导孩子该怎么做,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用再求助大人了。
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恶霸”去主动攻击,也不是让孩子做一只温顺的“小羊”默默忍受一切,关键在于教会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既要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又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人这件事情虽然小,但里面折射的问题可不小,孩子往往是父母的镜子,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所以,平时就要注意言行,做好孩子的情绪引导,你每一次的努力,孩子将会得到收获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