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妈妈吐槽:
我是一名职场妈妈,工作很累,经常加班,孩子两岁,正处在叛逆期,特别粘妈妈,只要妈妈在,绝不让其他人碰她,所以穿衣,洗澡,哄睡一样不少。工作已经很累了,回家还要应付粘人的孩子,真有一种“不如去加班”的赶脚。
看到上面那位妈妈,不禁联想到我自己......
最近下班一回家,鞋还没换,女儿就跑过来黏着我。
有时候,奶奶会说:
结果女儿死活不干,还大发脾气:
站在一旁的我,只有一脸尴尬。
中国有句老话叫: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
为什么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就各种“作”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温暖: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作”
说明你是个好妈妈
同时,孩子很爱你。
孩子需要妈妈的温暖陪伴
我和孩子他爸经常加班,很多时候到家后,孩子已经睡了......
只有周末,全家人才能整整齐齐的坐一桌。
每次吃饭,只要我在家,女儿就会吵吵着“排座位”:
如果没听她的话,眼泪立马就能夺眶而出。
经常惹来猪队友一通埋怨:
孩子只有在周末,才能见到妈妈,他当然会格外珍惜这个“有妈妈在的时间”。
孩子为什么在妈妈面前表现得特别“作”?想想并不难理解。
你会对着外人肆无忌惮,生气了就大发脾气,不想就大声说不吗?当然不会。
只有对着自己爱的人、觉得安全的人,你才会释放出“另一个自己”......
所以一些职场妈妈,当她们下班一回家......“压抑”了一天的孩子,便放下了他们的心理防备粘着妈妈,甚至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发脾气使性子......
对你发脾气,说明孩子信任你
美国心理健康专家 CrystalI.Lee 说:
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时会表现得更真实,你知道他们是爱你的,所以有时可能会表现得更糟糕。
大人都是如此,何况孩子。
还记得,生完孩子的第一年......夜奶、哄睡、各种当妈的焦虑和无助接踵而至......
跟老公说吧,老公不能理解,觉得当妈的不都是这样嘛,跟婆婆更是说不着......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那段最难的日子,心里时常念着,要是我妈在就好了。
后来,妈妈来了,所有的委屈像倾泻的洪水般一下子奔涌了出来,我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
所以,当孩子在你面前作天作地,甚至任性、哭闹......妈妈应该给他们一个爱的抱抱,而不是抱怨他们不懂事去责骂他们,这样孩子会感觉连妈妈都不理解我,孩子会非常无助、伤心。
孩子“作”妈,是一种天性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
做了一个“代母养育实验”。
他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养着,并用两个假猴子代替猴妈妈。
这两个假母猴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成的“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一开始,婴猴多数时间都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猴宝宝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间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当受到外界不熟悉物体威胁时,比如一个敲着鼓的泰迪熊玩具。
有过接触感的小猴子,能迅速跑到“绒布妈妈”怀里慢慢安静下来。
而没有获得过接触感的小猴子,只能瘫软在地,尖叫不停......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
要使孩子健康成长
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
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
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
孩子知道,妈妈会永远爱自己,不管自己怎么作,妈妈都会陪着自己。
换句话说,在妈妈面前,哭闹、作妖,就是一种天性的释放。
如果恰好你家也有同款娃,恭喜你,你是这个世界上孩子最信赖最依恋的人。
孩子越“乖”,越需要被关注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
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认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们需要的是,给孩子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而我们是大地上默默注视他们的眼睛。
曾听过这样一个比喻:“乖孩子”像苹果,“熊孩子”像草莓。
草莓出了问题在表面,容易及时发现;而苹果出了问题,外表依然可以很漂亮,藏在里面的问题却没那么容易被发现。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不要忽略孩子的诉求,哪怕是哭闹任性......
孩子终将会与我们分离,到那时,就算想让他们黏着也不太可能了......所以,现在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和关注,以后就会少一些遗憾和无奈。
孩子只在妈妈面前“作”,是不是也给爸爸们提了个醒儿?你们的陪伴太少啦。
要知道,爸爸的陪伴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妈妈们不妨多培养培养爸爸,多给爸爸们“练手”的机会,有事儿不仅可以找你妈还可以找你爸。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只对着妈妈“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