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又到了带宝宝打疫苗的日子,结果一家子气喘吁吁跑到接种门诊......


「医生,打疫苗!」

「有减毒活疫苗还有灭活疫苗,选哪种?」


Excese me!?

疫苗还有“死”“活”之分?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有什么区别?

各有什么优缺点?

到底该怎么选?


别慌,今天豆苗妈就跟大家聊聊减毒活疫苗VS灭活疫苗的实用干货。


减毒活疫苗VS灭活疫苗

两者有什么区别?



在解答减毒和灭活两者的区别前,首先要知道“疫苗是什么”


敲黑板


疫苗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只不过,这些微生物早已失去了害人能力,它们经过了灭活或减毒处理,变成了各种病原体的完整“尸体”或“尸体”碎片,再结合一些其他成分,进入人体后可以让人体产生抗体,但对人体没有健康的损害。



了解完疫苗的本质,再来看减毒和灭活的区别


减毒活疫苗(下文亦称“活疫苗”)


所谓「减毒 」,就是把病毒“打个半死”,让ta弱鸡到……无法致病。


灭活疫苗(下文亦称“死疫苗”)


所谓「灭活 」,就是直接把病毒“打死”,留下ta的尸体。


两者各有优缺点





 减毒活疫苗VS灭活疫苗

都有哪些?


宝宝6岁前要接种的疫苗中,哪些是减毒,哪些是灭活的呢?给大家列了个清单:




宝宝接种的“活疫苗”安全吗?


前面我们提到“活疫苗”有一定的致病风险,但其实,身体健康的宝宝打了“活疫苗”从长期临床数据来看几乎是没有致病性的,只是依然可能发生疫苗反应而已——


比如,接种了含麻疹成分的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后,有些宝宝会发高烧。但通常这样的发热都是正常的现象,是一过性的,不会对身体造成健康伤害


这里想重点讲一下脊灰。脊灰减毒疫苗能预防小儿麻痹,小时候咱们吃的糖丸就是脊灰减毒疫苗(活疫苗)。


虽然“糖丸”在预防和消灭脊灰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它并不完美。


已退市糖丸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里的活病毒虽然致病力几乎已经消失,但因为一些还不清楚的原因,这种活病毒依然可能感染某些人。


在使用OPV的国家,脊灰减毒活疫苗每年引起小儿麻痹症及相关症状的风险在2-4例/100万。



而注射脊灰灭活疫苗(IPV)里不含活病毒,不会感染人体,彻底解决了疫苗相关病例的风险。


目前,我国实施的前两剂次使用灭活疫苗,已基本解决了减毒疫苗安全性问题



目前执行的“2+2”接种方案是完全免费的。


如果想要全程为宝宝接种脊灰灭活疫苗,可以选择自费把后面2剂口服减毒活疫苗替换成注射脊灰灭活疫苗,也可以选择全程自费接种五联疫苗。



什么叫免疫缺陷?


有的孩子出生后经常生病,每次生病都会高烧、咳嗽,甚至反复得肺炎、中耳炎、持续腹泻、口腔溃疡、肛周脓肿等等,而且一般治疗的效果很差,往往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可以考虑存在免疫缺陷疾病可能。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十分谨慎和专业,一般需要在三级综合性医院或者儿科专科医院做充分的检查,再由专家进行判断。家长们不要仅凭症状就自己诊断哦!



如果给宝宝全程接种“死疫苗”

有替代方案么?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如果想给宝宝全程接种灭活疫苗,到底该怎么替换呢?


目前,除了脊灰有灭活疫苗,还有乙脑灭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种类型疫苗的接种程序


“活疫苗”接种次数相对少,产生抗体的效果更好;“死疫苗”一般需要多次接种,才能产生持久的抗体,这也是“活疫苗”的优点。


灭活疫苗一般是自费的,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疫苗让无数宝宝免受疾病之苦,接种疫苗仍是目前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不可否认,接种疫苗后确实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我们不能因为小概率的“反应”风险就让宝宝处在更大的危险当中

 

不管是“活疫苗”还是“死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都能帮助宝宝抵御传染病。

 

Ø 如果宝宝身体健康,而某种疫苗只有减活或者灭活,那么毫无疑问,应当及时接种;如果同时有减活和灭活两种,那么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


Ø 如果宝宝明确诊断为免疫缺陷疾病,那么建议先接种灭活疫苗,以及尽量使用灭活疫苗替代减毒活疫苗。等宝宝治疗结束、身体康复后,再视情况和疾病感染风险接种必要的减毒活疫苗。




参考资料:


[1] 疫苗立场文件.世界卫生组织.

https://www.who.int/immunization/IPV_following_OPV_cessation_Chinese.pdf?ua=1

[2]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

[3]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

[4] 儿科疫苗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5] 什么是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 

https://www.who.int/features/qa/64/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