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夜醒除了非奶不睡,非抱不睡这样严重的睡眠依赖以外,还有一个棘手的表现就是:总是醒来确认妈妈在不在。


醒来发现妈妈没在和醒来确认妈妈在不在不同:


1)醒来后,特别是夜间醒来后发现照顾人没在,绝大多数宝宝都会通过哭泣来寻人。这是宝宝们在成长发育过程的正常表现:从睡眠环境中醒来,发现照顾人没在,孩子会产生恐惧感,希望尽快“出现”熟悉的环境,通过哭泣表达害怕和需求是自然而然的反应。夜醒和白天小睡醒来不同的是:夜间睡眠环境的黑暗,会更增添恐惧感,哭闹相比白天会更严重一些。


2)醒来确认妈妈在不在,既不是睡眠环境变化(比如冷了,热了)导致,也不是睡眠能力不足导致,更多是因为宝宝的心理需求。睡下了,睡不踏实,迷迷瞪瞪“醒“来看看妈妈在不在:妈妈在能立马接着睡,不在很可能引发一轮接一轮的夜醒+哭闹。


因为宝宝的夜间入睡通常比较早,不管对于全职妈妈还是班妈,入睡后一直陪睡不太现实。但宝宝总是这样”粘人“,难道只能一直陪睡么?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会建议排查一下非睡眠时段的陪伴情况


在安全依恋的心理学理论中,儿童心理学专家建议:解决“粘人“的方法是主动陪伴。宝宝在6月龄后,逐渐具备了利用哭声来召唤照顾人的能力。要应对这样的”召唤“,不仅仅是召唤时及时出现,更需要在他们召唤之前,主动陪伴。在睡眠阶段发出召唤信号,需要延伸到非睡眠时期的陪伴情况做排查。



说到陪伴,大家常听到的就是“高质量陪伴“的说法,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说一刻不停地哄孩子,不停逗不停high。拆分来看:


1)陪伴重在谁陪谁?大人陪孩子。


那这个陪伴是依据孩子的特点来,小宝宝感兴趣的都是我们大人觉得有点“无聊“的内容,而且他们的反应节奏相对较慢,这个陪伴说实话有点难,考验成人的耐心和带娃技巧。一个不留神就是:不知道怎么玩或者一会儿就玩完了的状态。但宝宝的兴致根本没有调动起来。



2)高质量怎么定义?重在互动。


宝宝本身的专注力很弱,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陪伴过程中总是大人在叽里呱啦,孩子的参与感就很低,甚至是没有反应过来是个怎么回事,大人累了,陪伴就结束了。没有互动,没有让宝宝观察、体验的机会,这个陪伴对于宝宝来说是无效无意义的,累的只是家长。


非睡眠时段的陪伴互动,可以是集中的一小段时间,参与宝宝感兴趣的项目。在他需要照顾人的时候,及时给与回应,这样的“基础“可以改变孩子在睡眠过程中总是醒来找人的情况。


如果非睡眠时段陪伴得很好,入睡后还会有醒来找人:


1)对于入睡后的习惯性周期醒和定点醒来,都建议照顾人提前做好介入的准备,帮助度过定点醒。


2)不定时的醒来找人,建议主动陪伴打消孩子的顾虑,不再因为想确认妈妈在不在的原因而醒来后,再撤离。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