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则云南临沧市教体局强制学校师生服用“大锅药”并上传服药照片或视频的新闻上了热搜。
所幸,经过媒体的关注和呼吁后,当地教体局及时纠正了错误并公开道歉。
我反复科普过,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药物被科学证实有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无论中药还是西药。
而且,是药三分毒,我们人类要懂得敬畏药物,否则,喝“大锅药”带来的伤害会比疾病本身还大!
你看,早在2005年,云南昆明某小学就曾有儿童因为喝“大锅药”死亡,人民网还曾经就此次错误服药事件发表过反思类文章,遗憾的是,15年过去了,这么沉痛的教训也未能改变人们滥用药的习惯。
早在2012年,我就已经开始在微博上向家长们科普儿童用药的常见错误了,8年科普下来,我发现这份儿童用药错误的清单不仅没有减少,反倒是越列越长,安全用药科普这条路,实在是太难走了。
每次我把这篇文章找出来修订并重新推送前,我都得先安慰自己说,读者应该是又一拨新手家长了,这篇文章能帮助家长们纠正以往对药物的错误认知。
错误一:没病用药预防
媒体曾报道某些幼儿园为了预防流感,给孩子们集体服用病毒灵(学名吗啉胍)、病毒唑(学名利巴韦林)、板蓝根、以及喷口腔消毒液等;很多家庭也常备板蓝根,认为在流感流行季节给宝宝服用能预防感冒。
实际上,这些措施都是无效的,除了疫苗,世界上还没有哪种神奇的药物能预防流感病毒。
提醒家长,对药品要心存敬畏,别轻易给儿童用药。
并且,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应该知道了,这些抗病毒药不是万能的,滥用它们的危害比疾病本身更大。
错误二:滥用或拒绝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将增加细菌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时,却没有有效的药可以用。
不过,由于现在宣传得多了,有一些家长开始一味地拒绝抗生素,这也是不理性的。
抗生素是处方药,不赞成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并且要求服用抗生素,还是应该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绝。
在抗生素的使用中,还存在三个误区:
一是孩子病刚好就立即停用抗生素——要知道,抗生素若没用足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二是一旦不见好就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一次就能立竿见影;
三是一些家长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开第三代、第四代药—— 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抗生素。
就拿这次的新冠肺炎做一下类比吧,你更容易理解我说的药不是越新越好这个知识点。
在已经上市的药物中筛选抗新冠病毒治疗药物时,我们都知道最终筛选出来的不是新近上市的药物,反倒是一个70年前的老药「磷酸氯喹」显示出可能有效。
错误三:迷信中药无毒
化学药,就是通常所说的西药,由于是经过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
而中药由于是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往往没有经过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禁忌症等通常写着“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并不代表没有副作用。
同样,广告中声称“100%植物来源”的药物,也不代表100%的安全。因此提醒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
错误四:多种药同时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上。
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
而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如果多种药同时服,很容易造成肝肾的损伤。
儿童安全用药的一个原则要牢记:能不用药时不用药,能少用药时不多用药。
错误五:不看药物成分
有些家长在医院开完药后,自己又到药店去买药,如果不注意各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就可能发生重复用药,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例如,有退烧作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存在于多种复方感冒药中,如果服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同时,还服用了其他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由此造成孩子肝脏损伤。
因此,现在不主张给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
因为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一般5~7天就可自愈,只需用单一成分退烧药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即可。
错误六:给儿童服大人的药
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吃自己服过的觉得有效的药,他们认为只要剂量减半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而,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他们的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
另外,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
因此,不能给宝宝随意服用成人的药物,即使减少剂量也不行。
错误七:搞混药名和剂量
一项“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是因搞混药名所致。
例如儿科常见的“泰诺林”和“泰诺”,前者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儿童退烧;而后者是复方药,含有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用于儿童感冒的对症治疗,有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家长也需要识别。
比如,某品牌抗过敏药西替利嗪的滴剂,对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25ml(相当于2.5mg有效成分),有些医生可能会习惯性写成2.5mg。
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剂量单位的不同,把2.5mg错看成2.5ml,就给孩子服用了10倍的药量,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例子。
错误八:买药轻信朋友推荐
很多家长喜欢相互交流育儿经,对朋友孩子用过、吃过的药物都非常信赖。笔者提醒家长,不要根据朋友或熟人的推荐,私自给宝宝服用药物。
因为每个宝宝的年龄、身体发育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只有专业医务人员才能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确定他们需要用哪种药。
错误九:保健品随便吃
儿童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吃保健品。
最近,笔者身边不少妈妈都给孩子从海外购买“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不仅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不少孩子把它当糖吃。
但是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国外已有多个关于这种“小熊糖”服用过量的案例报道,都是孩子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大量误服所致。
因此提醒家长们,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要把保健品放到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错误十:洋货一定好过国货
由于认为洋货一定好过国货,导致一些家长喜欢从网络上购买国外的药,这里面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
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国外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并且由于网上的商家缺乏监管,也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
比如网上流行的“小蜜蜂紫草膏”,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入口的万用药膏。
但实际上,其在美国的适应证只是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使用人群是2岁以上,而2岁以下的宝宝使用时需要咨询医生。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其口服剂型曾发出过肝毒性的警告,因此,外用时还要避开溃破的皮肤,以防药物吸收入血。
我也接触到很多家长因为听信一些商家的宣传而给孩子滥用所谓免疫增强剂的例子,但因为我不希望这个清单再长了,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家长们记住下面这段话就好了: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药物或者保健品被证实有增强孩子免疫力的作用,与其滥用药品保健品,不如相信孩子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并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保护好它,别让滥用药毁了它。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