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做哺育咨询,发现妈妈们关注最多的话题除了宝宝的吃,就是宝宝的睡眠。这篇是我的一个线上咨询个案中,一个职场妈妈对于一岁宝宝睡眠的困扰分享。


必须先说明下,这位妈妈本身认知特别高,对于宝宝的睡眠状况,也是特别能给到支持和理解,日常的照顾,也是充满温情温暖的高质量陪伴,给孩子的探索环境也是有很多自由体验的。


妈妈之所以来咨询,是身边的各种声音,对于宝宝睡眠的各种说法,让妈妈有些不笃定自己的照顾方式,担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或者不对,耽误了宝宝的生长发育。


能特别感受到妈妈爱孩子那份战战兢兢的心,同为妈妈,我也特别能够理解这份担心和不确定。网络上关于宝宝睡眠的帖子满天飞,没有经验的妈妈,是会特别容易手足无措。


这篇分享,也是特别希望给对于宝宝睡眠有困惑的妈妈们,一些支持和鼓励,夜奶途中,带光上路,我们的心在一起。


妈妈的困惑


 宝宝一岁了,夜奶多,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宝宝快一岁了,想调整夜奶,留一次就好,希望宝宝夜里睡觉时间可以长一点。担心夜奶多,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夜醒必须要吃奶才能睡着,会不会依赖乳房,不吃奶就无法自主入睡?最近夜醒增多,夜里01:00,03:00,05:00都会醒来,很依赖乳房,吃着乳房才能睡觉。不给吃奶,抱哄,延迟满足,就很难入睡。


这位妈妈的困惑,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母乳妈妈的心声。和妈妈的咨询沟通详情,此处我就不多写了。本篇主要针对这些常见的困惑点,帮妈妈们理一理思路,思路清晰了,焦虑点也就解除了。


夜奶多,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母婴圈里有一句流行语:宝宝吃的饱才能睡得久,睡的久才能长得好。不瞒大伙笑话,我自己大女儿刚出生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然后有一天,我爸妈来看我,我女儿就吃吃睡睡不停,吃几口瞌睡了,刚放下又醒了,我几乎没法抽身出去,我当时就很沮丧,喂着喂着就哭了。


我觉得是不是就是我奶不够吃不饱,所以一直要吃,吃了睡不了多久又醒了。我特别担心睡不好,宝宝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


我就给我爸妈说了我的担心,我爸有爱的眼神看着我说:“你看看你怀里的娃,你养的是个人,是个活力无限的人,如果每天除了吃就是睡,成天每顿都要吃饱睡好,那叫人么?”


我一想,对呀,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怎么可能只是吃饱的生理需求么,这是常识,可我咋生个娃就成了糊涂虫了呢。


我爸一语点醒了我,从此,我就走在自信放松的康庄大道上,养育着我的俩孩子。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多年后有一天,我也能发光,给其他困惑中的妈妈们带去光芒。


宝宝睡眠不能单独切割开来看待

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同步的,宝宝睡眠只是日常之一,一个生命的发展,除了生理的发展,还有认知、社会化和情绪的发展,这三者互相影响,不可以完全割裂。


大人每天不能直瞅着宝宝的吃吃吃,睡睡睡的生理。若只是片面把食物的营养放在第一,把睡眠的时长当做目标,忽略了宝宝情感的营养,忽略了日常的亲密陪伴互动,社交探索学习等需求,大人给孩子的不是孩子生长发育真正所需要的,才真的会影响生长发育。


一岁多孩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岁多到两岁,这个阶段宝宝的夜醒比较多,夜醒次数可能会增多,有时候甚至会在睡梦中翻腾,睡着睡着就小声抽泣,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其实非常常见。


怎么看待宝宝这样的“睡眠状况”呢?此处特别强调,我为什么不说,怎么看待宝宝的这个“睡眠问题”呢?因为我的眼里我的心里,这些都不算宝宝的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成长行为表现而已。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有很多正常的行为表现。


在成人眼里,觉得宝宝总是“有问题”的矛盾根源在于:成人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缩小版的成人”,认为孩子是具备拥有相似与成人的秩序感、条理性、规律性、自主性、时间观等等能力的。


可实际上呢?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一岁多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来看,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在学步探索期,她遇到了生命历程的新的挑找。


从熟悉的家人身边过渡到外在更广阔的世界去探索。


这个探索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很多挫折,遇到很多不被允许、不被理解。如果日常注意观察,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一天遇到的挫折,会比成人都要多的多:


——学走路摔了,攀爬摔了,嘴唇磕破了,要么是脸部受伤了,膝盖摔了个青包。


身体的伤痛:得到更多的是大人的批评指责,你为什么不小心,谁让你不听话,不注意安全,看吧,这下受伤了,流血了,磕破了,不张狂了吧。


——要自己穿衣服,家人嫌弃慢非要替代。——孩子要自己吃饭,家人嫌弃搞得脏,不同意非要喂。——孩子不吃了,家人嫌弃吃得少,后面非要追着喂。

——孩子穿着奇装异服出门,还会被路人不断嘲笑。

——孩子鞋子反着穿,衣服反着穿,大人不愿意,非要穿正。


自主意识:孩子自己做事的体验被剥夺,被大人替代,无法自主做事。


——孩子想在地上爬,家人嫌弃太脏,非要让坐在推车上,不要乱跑。

——孩子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大人嫌弃对方小朋友没礼貌,不让一起玩。

——孩子光脚跑,大人嫌太凉,非要让穿袜子穿鞋。

——回在家里,厨房的米、豆子,卫生间的水、肥皂,玩的正尽兴,被大人抱走了,觉得没意思,不许玩了。


探索学习的欲望:不被允许,被压抑,无法充分去体验。


我们换位想一想,一岁多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清晰表达自己感受的阶段,将心比心,当幼小的孩子遇到这么多状况,不被允许不被理解的时候,她的感受,何处安放?她的焦虑和压力,大人能看见吗?她的疼痛,谁来感同身受?


这时候的宝宝,也清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他人的个体,自己和别人是有区别的。


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什么都是“我的,我不”,当不被允许的时候,不被理解,觉得孩子倔强叛逆的时候,养育就成了大人和孩子之间斗智斗勇的痛苦过程。


以上这些都会引发宝宝的焦虑,这个焦虑可以从宝宝混乱的作息睡眠,日常哭闹的情绪中反应出来。


那么,如何面对呢?


给宝宝更多的自主权


允许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支持,有耐心允许宝宝去自主完成,鼓励宝宝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提供安全稳定的探索环境,让孩子自由去探索


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运动在飞快发展,探索学习欲望也非常强。在家里,搭建一个安全的环境,给孩子自由攀爬,自由创造,充分去探索,去体验。平时也多带孩子外出,去大自然自由玩乐,和新鲜空气,阳光花草树木等亲密接触,让宝宝可以身心打开,去尽情感受去撒欢儿体验。


看见孩子的感受


妈妈白天上班,宝宝遇到挫折,不被家人理解。妈妈下班回来后,可以和家人多沟通了解孩子白天的情况,晚上吃奶时候,安心和宝宝在一起,和宝宝说说心里话。


比如:

“月月今天出去玩的时候,把嘴巴磕破了,很疼吧,当时吓坏了吧。妈妈看见你嘴唇的伤口了,放心啊,过几天就会好了,妈妈啊,会陪着你,一起看着她恢复好起来。

比如:

“今天你玩豆子的时候,被奶奶收起来了,你生气了吧,哭的那么伤心,觉得不能玩了,很失望吧。妈妈懂得你的。”


 再比如:

“今天姐姐拿了你的魔法棒,你哭的好难过,那是你的不是姐姐的,你不愿意给姐姐玩的。”


这是我自己的一些分享,我女儿每次吃奶的时候,都是我俩私密悄悄话的时候,我把她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她会边吃边点头,边吃边嗯嗯嗯回应我。


我就知道,白天,不被允许的那些行为,被压抑的那些情绪,会在我这里被看到,被疏解了,孩子心里会敞亮很多,安心很多。


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不是人天天在一起,而是要身心都在当下,要能看见宝宝。当父母将心比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阶段给宝宝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宝宝面对生命中新的挑战,就能比较顺利的度过,夜奶夜醒哭闹的状况或许就会缓解很多。


奶睡,抱睡,陪睡,会不会养成坏习惯?


这个问题的本质,一是亲子关系问题,二是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


独立性的背后,其实是亲子关系


 妈妈宝宝之间亲密的亲子关系,才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安全基地


每个孩子出生后,都需要和妈妈建立“粘妈妈”的蜜月期。因为新生儿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都需要被大人照顾,同时宝宝也是在被照顾的日常互动中,慢慢和妈妈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密关系,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的。


孩子只有在生命早期,和某个信任的人,建立了亲密的安全依恋,才能慢慢走向独立。


出生第一年,当孩子需要和妈妈建立信任感,建立安全依恋的时候,妈妈要求孩子自己睡,训练孩子独立自主入睡,就是把孩子推开了,孩子想要和妈妈寻求亲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又同时破坏了孩子未来走向独立的安全基地。


上班前,妈妈主要提供照顾喂养宝宝,这个一日日陪伴孩子同步互动的过程,是和孩子建立信任感的关键期。在妈妈这里获得了信任的宝宝,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在遇到挫折、害怕、恐惧、焦虑的时候,更大胆独立自信去探索适应外面的世界。


所以日常会发现,奶睡的宝宝们,亲子关系良好的宝宝们,即使妈妈不在家,家人怀里,不用奶睡,宝宝也是可以入睡的。妈妈下班回到家了,独宠模式开启,奶睡走起,既有利于妈妈很快入睡,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也能有助于宝宝安心入睡,何乐而不为呢。


夜奶也有很好的缓解宝宝焦虑的作用,让孩子白天无法安放的焦虑,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奶香味里,得到缓解和释放,对于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独立自主入睡≠独立性


睡觉这件事情,安全放在第一,除此之外,就是安全感。要不要同床?要不要婴儿床?要不要分房?这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选择,每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能力,经济能力不同,自然也就没有唯一的选择。


我自己觉得,孩子小时候,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喂奶照顾孩子,全家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奶睡,抱睡、陪睡,对妈妈和宝宝全家来说,都是最舒适方便的选择。


而孩子从小就自己自主入睡,不需要陪睡能独立睡,这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并不代表宝宝具备了独立性。


担心坏习惯的背后,是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


现在要奶睡抱睡陪睡,会不会养成一直这样的坏习惯?孩子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固定的静止的,不是现在怎样未来就怎样。


婴儿期,学步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步调和规律,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在发展潜能,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不是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任由父母来涂写的。


孩子总归都会长大,不会一直要奶睡,一直要抱睡,一直要陪睡。不要拿三四岁的孩子的养育来衡量一两岁以内的孩子,孩子是发展变化的,人的一生都是在变化发展的,父母的“习惯决定论”也该改改了。


总之,宝宝睡眠,要站在人的角度看,而不是站在“问题”的角度看人。要从整体上看待,而不是只把“睡眠”单独切割开看待,忽略了孩子日常的养育。功夫都在其外,养育孩子,是一个大工程大项目,都需要父母花费时间、精力、体力,没有啥捷径,也没啥轻松可言,都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去做的。


如此想想,我们一起,乐观哺育,乐观面对宝宝的睡眠吧。


时间和爱,就是最好的答案。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