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学季,小朋友们又开始了集体生活,我们收到不少“孩子打人”的留言,比如妈妈 @楠子 的提问:
“糕妈,我家男宝28个月,总是爱打人,比如争抢玩具的时候就会打人,尤其让我不能接受的是,别的小朋友玩耍中无意碰他一下,他也会去打,这是怎么回事呢?也听过关于打人这方面的课,平时处理我都会先认同感受,再说你可以怎么做,但都不管用,每次玩的时候不如意,就会打人,有时候手里有玩具直接用玩具打,所以我很担心,现在我都控制不住情绪了,每次出现这种行为,会去吼他,也很焦虑!求解答。”
楠子你好,看得出你已经很焦虑了,但是先别急,问题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
在解答之前,我想先邀请你跟我一起做一个练习:每次你想说宝贝打人时,请你换成“社交演练”这个词。
这个练习,所有孩子还不到 5 岁、在为孩子打人问题头痛的家长都可以一起来做。
我们做家长的,为什么对“打人”的行为这么敏感?因为在成人世界里,这是一个恶劣的、危险的动作,甚至可能下滑到犯罪的危险境地,这和孩子世界里的“打人”,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打闹对孩子们来说,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确切地说,这是他们在进行社交演练,他们在用这种试错的方式,快速地获得反馈、积累经验,提高应对意外局面的能力。
@楠子,两岁左右的孩子热爱规律,他们对一切都要求一致,喜欢一样的事情和安排,可偏偏两岁左右的小朋友在一起,总是会充满意外和“惊喜”,当他脑子里的秩序被破坏时,他就会很生气,当愤怒的情绪冲到了大脑的杏仁核区域,两岁多的孩子又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只能用最原始又略显夸张的方式,比如打人这个动作来排解,这可能就是你看到孩子“不如意就会打人”时,他所经历的情绪波动。
所以,与其把这个行为看成是打人,不如看成是秩序敏感期的宝宝,正在准备进入社交。
那我们怎么帮助这个时期的宝宝,更顺利地进入社交呢?
在我看来,现在孩子最急需的,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帮助:
第一个帮助,是尊重他的秩序感,接受孩子追求一致、自我中心的年龄段特点。
就拿争抢玩具这事儿来说,我知道现在很多家长喜欢让宝宝分享,但是,两岁半还不是训练分享的好时机。这个时候的宝宝,对玩具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对人的。
所以,在孩子们一起玩的场合,尽量划分好玩具的归属、不要强迫他去分享,就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冲突。
另外,两岁半可以说是模仿的高峰时期,别人碰他一下,他觉得是个可以模仿的机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别人碰他一下,孩子一定要打回去。
在耶鲁大学 40 年研究儿童发展成果的一本书里,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是,可以多让异性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们经过大量观察发现,两个两岁左右的男宝在一起,最容易发生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的现象,但如果是一个男宝一个女宝,场面就会和谐得多,孩子们也更愿意彼此分享玩具。
第二个帮助是关于认知的。
很多两岁左右的孩子,物体永存的概念还不完善,这是大部分两岁孩子不能轮流玩玩具的根源所在。
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一个东西看不见了,就等于它不存在了,这自然会引发宝宝的紧张情绪,这么小的孩子一紧张,就更加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怎么帮助孩子建立物体永存的概念呢?
最常见的游戏就是玩具捉迷藏,用一块宝宝喜欢的布,把他喜欢的玩具遮住,再让他去找;复杂一点的玩法,是用一个更大的玩具遮挡住宝宝喜欢的玩具,让他看到自己的玩具从遮挡到出现的过程。
这样宝宝会渐渐知道,东西不见了,不等于不存在了,才能慢慢接受轮流玩玩具这件事。
@楠子,我们带孩子外出,当然应该告诉他要遵守秩序,告诉他打人不对,但是我们也要允许,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们自由探索与他人交往的边界。
孩子有自己的秩序感,当他在很多次的社交演练之后,他会像科学家那样,得出一个经过实验验证的答案,知道跟小朋友们玩的时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界限在哪、程度该怎么掌握。
这个结论,如果是妈妈告诉他的,就远没有他自己摸索出、经过验证的更深刻。
所以,我的建议是找几个有相同理念的妈妈,让孩子多跟小朋友相处,在一个安全温和的范围内适当放手,去帮助孩子获取经过自己验证的秩序感。
其实,孩子们就是打闹中,渐渐学会了揣摩周围人在想什么,并在实际的互动中,了解人际的界限、公平和尊重的概念,最后才能真正发展出分享、帮助和友情这些高阶的技能,这很重要。
如果你试图养出一个从不打人,也不被人打的孩子,那么他将来到了社交场合,就会表现得很笨拙,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互动了。
最后,我想告诉楠子,还有其他为“孩子打人”而烦恼的家长:你们要相信,孩子并不是行为出现了偏差,而是他在学习探索、需要引导,只要给他足够的帮助,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
实在被孩子气坏了想发火的时候,可以再多做一个练习,那就是和我一起默念这句话:
六岁前的孩子,没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只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配图来自《人生第一次》《丧失名字的女神》《成为母亲》剧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