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D又崩溃了。


没啥大事,分不清美元里面那一大堆硬币。说实话,比起人民币整齐的硬币配置,美元硬币真的挺乱的。


反正我也分不清,因此我们家有一包硬币,因为我出门总使用纸币,找回来的硬币就放在家。



问题是,这是他们数学课的一个关键知识点,要明白每个硬币代表的价值,并且可以进行熟练地换算。

上网课的时候,小D明显跟不上,其他同学们都是脱口而出叫出名字,她要想好久,而且经常还说错,更不要说立马可以说出这些硬币之间的换算了。

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就决定给她额外开小灶,日常要多练。



有一天傍晚,我们又在玩硬币游戏了,小D连着好几次又把Dime和Nickel搞错。


我就带着她观察,告诉她,Dime is tricky. It looks small but has more values,然后鼓励她再试试看。


没想到,话音刚落,小D就一把把所有硬币推翻到地上,对我狠狠推了一把,然后就跑开了。


我听到她在自己的小房间大喊了一声,然后哭了起来。我走过去,坐在她的床上,啥也没说,摸着她的头。



她的哭声从一开始愤怒的小狮子,慢慢变成了伤心的小羔羊。


然后逐渐变成抽泣,抬头眼泪汪汪地和我说,妈妈,我真的太笨了,我学不会数学。


那一刻,我好难过,不是因为她“做不到”,而是她这样的自我评价。


从小D很小开始,我就尝试引导她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她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进步的,都可以不断提高。



我很注重如何夸奖她。


也会在日常多提供小挑战,让她明白挫折就是生活的常态。


但思维模式真的就是知易行难啊。


小D现在6岁了,开始有了一些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了同学之间更加直观的比较。她仍然会出现这样的“垮掉”时刻,我真的太笨了,我永远都做不到。



自我对


那天晚上,我就开始反思,这当中还缺失了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从“道理都懂”到“就是做不到”,也就是意识到行动之间,我们都缺少了对于“自我对话”的觉察和管理。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这样?


朋友之间打羽毛球,总有人打的更好,有人是新手。但有的人会因为别人打得更好而埋怨自己,甚至就此不再继续打了;也有的人会因为看到目标,立马元气满满。


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立马全盘否定。这就是“自我对话”在起作用。


因为我的“自我对话”风格一直是正面的,以至于这么关键的“中间桥梁”,我竟然完全忘记了,默认小D也是这样的。



ABCDE原则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写的《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当年看的时候,让我最受益的一个观点是: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习得性无助”。


也就是人类遇到很多无法控制的事情后,经常出现试都不试就放弃,而且就此会陷入不能自拔的悲观情绪中。


从小培养孩子的“习得性乐观”非常重要。


但问题是,乐观是结果,具体怎么培养呢?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ABCDE原则,通过这个原则影响孩子的“自我对话”。


A是Adversity,也就是困难,像小D遇到的就是“学习硬币”;C是Consequence,也就是结果,小D“学了那么久,还是搞不清楚”。

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个结果,但这当中的B,Belief,也就是每个人看到这样的结果后的想法,就决定了真正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但心态这件事必须要靠自己想明白,任何外界的鼓励、劝说、解释其实都是无用的。


因此,这个ABCDE原则后面的两个元素就很关键了。


D是Disputation,就是反驳。


当我们发现自己悲观的想法冒出来后,自己内心要有个觉察意识,学习进行自我反驳,发现更加积极的解释风格。


E是Energization,就是激发,通过自我反驳后,我们内心真正的力量就会被激发,从而就能有行动上的改变。


和女儿的对话


自我复盘又梳理完了遗漏的知识点后,我就先“按兵不动”一两天。我没有主动提出小D复习硬币,该干嘛就干嘛,也没主动提及那天她的发火。


三天后的周末,我们例行去公园早锻炼。走回来的路上,我和小D聊起了这周发生的这件事。

这个学期学了好多内容啊,你最喜欢什么啊?


我最喜欢上语文课,我已经认识了很多字,我还会拼读。


是啊,就几个月的时间,你学会了拼读。今年年初你都还不认字呢,我当时记得,你哭着说,我学不会认字了。你是这样哭的,哇哇哇哇~~~


小D每次见我模仿她都会乐,自己就笑了。我和她继续聊下去。


不是的,我学会了认字,我一直在练习。


是啊,你这几个月真的一直在努力练习。很多新知识都是这样,一开始是个大怪兽,但我们只要花时间多练习,就能把它打败。


妈妈,你觉得我能学好数学吗?


当然啦,你已经可以数数了,你还能做加法,这些都是数学啊。你只是硬币没搞清楚,这个也是多练习就好了啊。



小D没说话,我们继续往前走。过了一会,她又问我,


那为什么Simon都不需要练习就认识nickel和dime,我却练了那么久都不行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啊,你想想有什么是Simon会很羡慕你的?


他每次拼读就不行,我每次可以抢答。


对啊,你擅长拼读,Simon不擅长,但他只要多练习,慢慢也能学好拼读,不是吗?对的,后来他也能读出来了。


嗯,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看到这一段对话里加粗的部分,就是我通过提问,让小D自己运用ABCDE原则里面的D和E,让她进行自我反驳,从而获得力量。


再乐观、再正能量的人,也会时不时冒出负面情绪。这里面的关键不是“不允许”否定自己的情绪出现,而是一旦发现,可以进行“自我反驳”,转换思维。

这是引导孩子的关键,当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多提示他们改变想法,慢慢他们的自我对话就会正面很多。



那个周末,小D又一次拿出了硬币要复习,仍然做不到,过程中也仍然会出现急躁。

这一次的改变是,她急躁后自己和我说,妈妈,我又沮丧了,我休息一下,回头再做。


我们还在死磕认识硬币,但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相信的力量,而不再是无助。


(对了,先生说这个是怪我遗传不好,毕竟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嗯。。。这个锅我认了,捂脸)


乐观的基石


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培养乐观的孩子,包括也希望自己可以乐观。但乐观和自大,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从不认为每天彩虹屁,明明不行还要自欺欺人说,“我不在乎,我已经很好”,这样叫乐观。


对我来说,真正的乐观是高自尊加高能力,不仅仅是感觉很好,而且还能表现很好。



换句话说,光有积极想法是不够的,那只是鸡汤。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容易陷入“全盘否定”,就像小D那么小,也会对自己下定义,“我太笨了”。


于是,这个定义就成了阻碍我们成长的最大绊脚石。


一次一次深陷谷底久了,我们就真的觉得自己“不行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可怕之处。



那真正乐观的基石就是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否定”的情绪,然后可以进行自我对话。


自己对自己进行反驳,化解否定情绪,找到重新解读的方式,从而真正激发内在的力量,行动起来。


在培养孩子乐观这件事上,希望我们都可以意识到,乐观是可以习得的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靠遗传的。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