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先生聊起一个话题,觉得蛮有意思,也想和大家聊聊。
我们女儿小D非常慢热,小的时候参加早教班,其他家长送到就能离开,我是唯一一个需要在角落陪着的家长。
非常粘人和高需求,很长时间都是需要我们陪着玩,而无法自己一个人玩。
刚进幼儿园的前半年不肯说话,前五年没过过集体生日,因为不喜欢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
如今6岁了,仍然有很多事情会让她紧张和担忧。
前不久在家上踢踏舞网课,老师点名让她跳,她跳完后立马整个人都泄下来了。课程结束后和我说,刚刚老师点名了,我很紧张,非常非常紧张,还掉了几滴眼泪。
这就是小D,老朋友们应该很熟悉了。
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我公号这几年陆陆续续分享了很多养育这样的孩子的心得,总会收到很多同样慢热粘人孩子的父母的共鸣,太及时了,我家也这样啊。
紧接着的,都会跟上一个追问,大J,你说这是安全感差吗?是我给的安全感不够吗?
我和先生聊的话题就是,我们也有同款娃呀,你说我俩现在为啥从未有过这样的一丝怀疑呢?
先生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我们两个脸皮厚吧,哈哈哈。
之所以想聊这个话题是因为,孩子的安全感这个话题都被说烂了,但几乎极少会聊到父母自己的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最初安全感的来源。但大家别忘了,安全感这个东西,必须是父母先有,才能再给到孩子的。
父母如果能量很低,“奄奄一息”,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充足安全感呢?
我一直是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刚刚做妈妈的那会,非常容易紧张。我经常会半夜跳起,去摸小D沉睡的时候还有没有鼻息。
第一次带小D去早教班,我非常紧张,总怕自己做的“不得体”。老师下了指令,我就立马带着小D一起做,其实也没有比赛,自己内心就是很紧张。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场景,总是第一时间自己绷紧,然后搜索自己看育儿书学到的知识点来应对。
现在回想,那段初为人母的前几年,我总在担心小D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但其实那也是我自己安全感最虚弱的时候。
我总在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我眼里看到的都是小D和我所学到的“标准”的差距,这些差距又进一步验证了我做的不够好。
于是,我拼命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我给的安全感太少了吗?需要我怎么引导呢?是看书不够多吗?还是陪伴不够多吗?
但我却从未想过,我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
一口“枯竭”的井里,拼命挖掘,哪怕把底都挖穿了,能给到他人的井水仍然少之又少。
父母自己的安全感
当年会有这个触动是看到下面这张图片,你无法从一个空杯里倒水,先照顾好自己。
那天晚上我梳理了很久,写下了“做一个有安全感的妈妈”。
这成了我后来育儿的要求,不是完美、不是无私、不是全心全意,而是“有安全感”。
这个清单我一直在更新,分享到目前为止的几点吧:
做90分的自己,70分的妈妈
当妈妈不需要“燃烧自己,照亮孩子”,而是在爱自己后的全力以赴。
自己“有”了,再去给孩子,那是自然而然的爱的流动;自己“没有”,偏要给孩子,那自然就会对孩子有期待,毕竟这是“掏空”自己的代价。
没了期待后,其实很多标准也就没那么在意了,因为我真的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个标准和里程碑堆砌起来的“她”。
这是我爱自己后的尽力了吗?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问问自己,这是我爱自己后的尽力了吗?如果是的,那么就要认。
人和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差别的,那么我们也要认识到,妈妈和妈妈也是有差别的,不能不顾自己情况,而只是比较孩子的“结果”。
我经常开玩笑说,每次看到“别人家孩子”焦虑后,我都会去看看“别人家父母”,顿时就不焦虑了,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到。
每个人对自我的需求和母爱本能是不同的,我对“自我”需求很高,那么不妨照顾好自己,然后放慢一点点脚步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不燃烧自己了,就能细水长流。
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保持真实
不装,千万别装。
我会做不到,我会烦了,我会累了,我会承认某一刻我的确不想再陪着小D,而是希望自己静一静。
曾经的我非常抵触自己有这样的念头产生,哪怕一点点冒泡,我都会告诉自己,我是妈妈了,不能自私了,我需要负责。然后说服自己,继续做下去。
压抑下去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啊,慢慢地,这些都变成了“自我损耗”。
成为父母是有一份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视自己情绪的需求。
孩子还小的时候,去求助,去告诉别人,我撑不下去了,要支援;孩子大了,比如小D现在的年纪,我就会直接告诉她,妈妈现在累了,想自己待一会。
负责好自己的情绪,这件事本身也是成为父母的责任之一。
孩子的安全感
顾好自己后,我真的好久都不在纠结,小D是否缺少安全感这个问题了。
其实最大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不盯着“安全感”,我回归到孩子本身。
心态焦灼浮躁时,我们无法给孩子“安全感”;而以为解决“安全感”就能解决“人”的问题,更是最错误的解题思路。
因为“安全感”是个命题,而人要比命题远远复杂多变的。
小D很粘我?先别着急说“这是安全感问题”,而是问,“她怎么啦,困了?累了?这段时间陪玩的不够开心不够爽?”
小D不和邻居打招呼?先别着急说“这是安全感问题”,而是问,“她为啥不肯啊?不熟悉?想说但邻居已经走开了?就是叛逆?”
小D总说怕黑?先别着急说“这是安全感问题”,而是问,“她怕黑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想象中的怪兽?半夜醒来后想父母不知道怎么求助?纯粹撒娇?”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解释,就是一种信任感,是宝宝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宝宝获得安全感的顺序是先从“他人”,然后回馈到“自己”。
宝宝的“他人”是谁?肯定是周围最亲密的人,也就是父母。
那么试想,如果父母自己无法信任自己,那又能怎样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呢?
小D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但我开始就事论事,直面问题,而不总把任何问题的出现,都甩锅给“安全感”。
想要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安全感充足了吗?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