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的孩子今年9月份上小学一年级,进入的是上海传统的教育优势区的四大公办之一。昨天,孩子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来家访。


闺蜜和我分享了一下老师家访的重点,我听完就直拍大腿,真的好棒!立马想着第一时间和你们分享,对于幼小衔接的重点,会更有思路。


因为是家访,闺蜜追着询问的时间有限,所以下面这些内容是我结合闺蜜的分享,自己也做了一些扩展。


听的能力


这位语文班主任一开头就强调,幼小衔接,学习能力比学科知识更加重要。她提出的第一条就是,听的能力。


班主任强调说,进入小学阶段后,课堂教学成了最重要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就是以老师讲、孩子听为主。


因此,听的能力很重要。而现在大家都在强调“说”,反而把“听”变成了幼小衔接中的能力盲区。



所谓听的能力,我的解读是,分为“听到”和“听懂”,这两个层面。

“听到”这个能力,从幼儿园小班,甚至更小的年龄就可以开始打造。这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在美国这边称为“whole body listening”(全身心地听)

老朋友应该很熟悉,之前和大家分享过,具体来说就是,日常游戏互动之前,都可以带着孩子做下面五方面的自我检查:


 我的身体坐直了


 我的眼睛在看了


 我的耳朵在听了


 我的嘴巴不说话了


 我的脑袋在思考了


有研究表明,当孩子的身体都准备好了,那么“听到”的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这一点我是特别想提醒低幼孩子的父母的,我们不能指望“散养”六年的孩子,到了上学年纪一下子就自控了,这些都是这样点滴养成的。




“听懂”这个能力,不难理解,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所有内容,都是需要孩子有“听懂”的能力作为基础的。


学龄前从听懂指令开始,到之后听懂绘本,都在培养这个能力。


这么一想,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之前说,“阅读能力是一辈子的竞争力”了吧。


亲子阅读奠定的基础之一就是孩子的阅读理解,这些具体的工具在我的书籍《爱上阅读的秘密》里面有具体的分享。


《爱上阅读的秘密》目录


语文准备


因为是语文老师,自然就很侧重于谈语文的幼小衔接。

老师就直接说,比起小朋友认识多少字,她更加关心的是,能不能给大人讲故事了?听完一个故事会不会复述?


这些看似是在说表达能力,但我觉得更加关键的是思维能力。


语文对我来说是思维学科,是从“输入到输出”的思维体现。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


老师这次的家访也再次提醒我们,语文启蒙不是识字启蒙。这一点和我昨天团文里提到的,“认识几百字,仍然是文盲”,核心思想是一模一样的。


(这里也提醒一句,昨天虽然是开团,但里面关于语文启蒙和识字启蒙的内容都很干货的,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关于写字,老师就轻描淡写地说,可以写自己名字就行了。这一点我给一些个人解读。


小D学校现在也在教识字(认识英文),也会写字。他们的写字作业就是写自己名字和老师或者同学的名字。

我当时还开玩笑和先生说,你看看,私立学校贵就贵在这些细节上(纯粹玩笑哦)。

写字其实是很辛苦而且枯燥的,孩子的小手肌肉还不是那么有力,如果只是单纯地抄写,立马就会觉得没意思,畏难了。

所有的学习动力都是需要从知道“为什么而做”开始的。


而同样练习写字,写自己的名字、朋友老师的名字,孩子立马就能获得自己“为什么而做”,自然就会有兴趣。而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写自己“感兴趣”的,先把肌肉力量提升,那么接下来再进入真正的“写字”,就容易很多了。


写字写多少,写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每个家庭的预期和之后所选择的学校情况。


但这里就要提醒大家,不要把幼小衔接,提前变成了“讨厌上小学”的状况。



良好学习习惯


班主任老师家访时特地提醒了,给孩子买的笔袋不要太花哨,孩子上课容易分心。


他们接下来上课的作业和课本,都是一个文件夹一个课程,建议家长把这些都提前准备好,帮助孩子适应起来。

老师也特别提醒,低幼年级孩子的文具不需要买很贵的,容易掉是常态。她就遇到过,因为掉了文具被家长指责而变得没学习动力的极端个例。


下面是闺蜜的实拍图,她就是听了老师的建议,特地去换了一个纯色的笔袋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感触,套用一个教育名词就是“有准备的环境”

这个扩展了说,还有很多。比如之前总爱在地上玩的,3、4岁的时候记得开始在家买一套书桌,学习坐着玩、坐着看书。


学习桌不需要昂贵的,想想学校里面的都是最普通的就明白了,但需要开始让孩子养成“坐得定”的习惯了。


逐渐地延长孩子专注学习时间,大部分小学一节课都是40分钟,而低幼孩子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别说全程专注,就是40分钟坐端正,一开始都是很难的。


因此一开始在家,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拉长孩子端正坐姿的时长,帮助孩子适应上学节奏


而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老话重提,学龄前帮助孩子打造一个好的身体,好的体能,强壮的肌肉力量,对于今后学习也是大有帮助的。



最后,就是作息调整。幼儿园也许是早上8点以后吃早饭,9点才去上,而小学基本上都是需要7点吃早饭,8点到校的。


这个对于起床和入睡时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提前至少一个月就开始调整,帮助孩子适应。


父母心态调整


最后,闺蜜也问了老师,幼小衔接班是不是必需的?


老师的回答也是很实在的,之前家庭教育启蒙都没做的,那你不要指望现在的幼小衔接班就能“包治百病”,这只是父母自己交的“心理安慰钱”


之前家庭启蒙铺垫不错的,现在家庭有条件,那么精选几个,帮助孩子“更上一层楼”,那也不是不可以。

但老师也再次强调了,不管报啥班,注重学习能力,比掌握多少学科知识重要的多。

这一点我是特别赞成的,一直以来我分享很多“在家启蒙”,如何构建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会和大家解读现在大热的课程都是啥,哪些精髓是可以在家用。

但这并不意味我是完全反对报班的,相反只有父母自己了解了,才有选择和甄别能力,才不会盲从。
教育,无非就是“花钱”或者“花时间”。


花钱很容易,但把钱花在刀刃上就不容易了,何况还有一大批父母是又花钱又花时间的。




老师说,父母自己的心态调整很关键,学习是一辈子的,不是只有一两年级。


现在大部分父母比孩子更容易慌,一到上小学开始有考核了,一点点“落后”都受不了,焦虑的不得了。


这肯定不行的,低幼孩子开始上学的前两年,奠定了他们对于接下来学习生涯的认知。你说一个父母每天只盯着孩子分数、知识,天天家里低气压,孩子怎么可能会喜欢上学呢?


老师说,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帮助孩子。不是帮助孩子达到这些分数,而是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哪些能力有短板,孩子有什么需求。


然后把孩子无法表达出来的难处,尝试和老师沟通。老师肯定会观察每个孩子,但最最了解的一定是父母啊,这才是真正的“家校共建”。


现在的父母都想做“老师”,教孩子知识,唯独没有好好当父母,观察孩子。




希望今天这些分享对你们有启发。


之前看过一本哲学书《有限与无限游戏》里面说,世界上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者期待结果、期待胜利、期待结束;无限游戏者期待经历、期待成长、期待开始。


这一点用到幼小衔接也很适用。焦虑的时候抬头看看路,问问自己,是不是把孩子上小学看成了“有限游戏”,以为拼了命上个心目中理想的小学,就此“游戏结束”了?


再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吗?


书里说,具有大格局的人,都是用“无限游戏”的视角。


拿商业举例,伟大的企业家不关心竞争对手,只关心他的客户。将商业理解为一个无限游戏。


那么,伟大的父母也不关心别人家,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将学习成长理解为一个无限游戏。


和大家共勉。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