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耳朵去哪里了,妈妈和你说话呢,怎么没反应?好好说话不听的,非要我吼几声,才听得见。

相信这是不少朋友的烦恼吧,对孩子说话仿佛就是耳边吹过风,风过无痕。

我一位朋友还为此特地带孩子去看了耳鼻喉科,结果只是印证了,孩子就是不想听妈妈说,你说气人不?


怎么会这样呢?今天就和大家说说。


打破僵局,先爱后教


任何亲密关系中,最怕的不是“吵架顶嘴”,而是“不沟通”。


我就是个会选择性“关闭耳朵”的大孩子,所以特别能理解孩子这个表现。我不是耳朵不好,我只是不愿意听有些人说,哪怕和你争论的机会都不想给。


基本上每个有“耳边风”孩子的家庭,都会是一方喋喋不休,另一方管教缺位。爱喋喋不休的那个家长,看似很强势,但是能量却是很低的。


因为在家庭三角关系里,他的沟通得不到孩子的反馈,得不到队友的支持,他会把这些无助、不甘心转化为不断加码的喋喋不休,来缓解自己的害怕和存在感低。



可人生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做的越多、越辛苦就一定有回报。真正的疯狂是,不断重复同样的方法,但期望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要打破这个僵局,最关键的是让家庭的这个三角关系的能量流动起来,而不是只有你一方单向的输送。

这里也想和一些朋友说,如果你们家有个喋喋不休的家庭成员,请多给他一点反馈和支持,他们看似强势,其实特别虚弱。


怎么做?可以从队友入手,也可以从孩子入手。我六年的实战经验告诉自己,基本上从孩子入手更加容易(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回到父母的原点,想想当年孩子刚出生你抱在手里的感觉。


再想想你有多久盯着孩子各种问题喋喋不休,又有多久没有好好抱抱亲亲孩子、聊聊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带着孩子出门玩、和孩子玩游戏了?


爱,从来都是最好的答案,但我们经常忘记。


看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我孩子问题一大堆啊,我队友不管,我管了那么久还没用,你现在还和我说,先别管,还要和他去玩?


就是因为你管了那么久也没用啊。


沟通,是需要有“沟”也有“通”啊,长久以来,你们的沟通“通道”已经堵塞了,而“爱”才是最好的润滑剂。


当我们去“爱”孩子时,孩子的反馈也会给我们赋能。能量低的时候不仅仅脾气差,脑子也会不好使。


状态调整好了,我们再来谈怎么策略引导。


明确指令,学会等待


说个小D的真实故事吧。


她3岁刚过的时候,有一周幼儿园放假,我一个人带她,到了周五实在累死了,下午想睡20分钟,就给她安排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和她说,你这里玩,不要叫妈妈。

结果你们猜她怎么样了?她玩了一会开始叫,Jessica! Jessica!Jessica!


这个故事让我哭笑不得也记忆深刻,让我非常直观地认识到,我们通常给孩子的指令都是不明确的,所以孩子“听不懂”,自然就“做不到”或者索性不做了。


我见过不少父母,尤其是自己急脾气、语速快的,说了一句,“你把那个收了”。


孩子没动静,立马噼里啪啦,“你这个孩子,让你把这个收了啊,听见没,快动起来,赶紧收了,怎么这么磨蹭呢”。


然后孩子整个懵了,而父母又连珠炮地在发号施令。但如果录下这些对话,看似说了很多,但每一句都是“废话”。


“那个”,是哪个?“收了”,是收到哪里?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他们要“听懂”,才能反馈到动作,而短期密集的指令轰炸,只会让他们信息处理过密,而无法理解。


“把这些地上的积木捡起来,放在这个蓝色的篮子里”,这句话一点不难,难就难在我们从未设身处地从孩子角度出发。


说完这句话,看着孩子的眼睛,给一点点间隙,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等待,更是亲子关系中彼此的“空间”,咄咄逼人也会把孩子逼入死角,关闭耳朵。


别批评结果定义问题


接着上面这点进一步引申,遇到孩子的问题,大家不要总是反复批评孩子的表面行为。


你这个孩子怎么总是吃饭那么慢啊,嘴巴动起来啊,妈妈和你说话呢,听见没?


给你买的练习册还没做完,整天就知道看电视,快点,关掉做起来,快点快点!


这只是上帝视角的“讨伐”,而孩子需要的是平等的帮助伙伴。





孩子吃饭速度慢,是胃口不好?咀嚼吞咽能力慢?还是吃饭变成了负担?


孩子不愿意做练习册,是需要陪伴?是畏难情绪?还是重复机械练习厌倦了?


多尝试和他说,“我们一起看看可以怎么做?妈妈分析了一下,你是觉得作业量太大了不想做,我们建立一个小目标,每天就只完成两页,妈妈会陪着你,完成后我们可以给自己贴个小星星,看看一周我们能有几个小星星,如何?“

一句“我们”,就把关系平等了,几句“分析”,就让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帮助”。


哪怕我们的确不知道这个孩子为啥这么“熊”,一句“你怎么了,我们可以怎么做”,也能打开孩子求助的渠道。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想做到,而是那些我们第一眼看不到的问题,阻碍了孩子达到这样的目标。


很多时候,也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我们急不可耐的样子,反复的唠叨,让他觉得,父母都觉得我糟透了,我就这样吧。



玩个游戏化解一下


最后呢,分享一个小游戏,也会有帮助。但之所以放在最后,就是希望大家先把前面的这几点做扎实了,这个小游戏只是“甜品”,不能多用。

日常生活时,可以时不时故作神秘地对孩子说,我有个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然后停顿一下,接着说,“但你看上去挺忙的,也没在听我说,那我就先不告诉你了”。

这时,孩子肯定会感兴趣,就会跑过来。那么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蹲下来,眼睛看着孩子,保证孩子的眼睛也看着我们,然后和她分享一件事。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重要的事”,不要趁机又变成了教育孩子的内容,而是真的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玩这个游戏,不是为了让孩子听我们,如何让孩子听的解决方案,前面三点已经写了。


玩这个游戏,是为了让我们和孩子都养成“如何认真听别人说话”的行为习惯。


如果你把游戏变成“控制”,那么没几次,你的游戏就成了“狼来了”,大家一定要记住。




别做那个“牧师”


最后,和大家说个段子吧。


有个人去听牧师演讲,刚刚开始听的时候他觉得特别好,想好了等演讲结束要给10元。


10分钟过去了,他开始有一点点不耐烦,决定只捐2元。又过了10分钟,他决定不捐了。


最后等牧师演讲完毕,他不仅没捐款,还从捐款盘子里拿走了2元。


听完段子,结合上面说的,大家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就是那个“牧师“呢?


哪怕再正确再有用的建议,说多了说频繁了,不但不会对其他人有帮助,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利益受损了,于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还会作出的“不正确“补偿(比如对我们的叛逆心理)


这就是心理学的“超限效应”。



别让“唠叨”变成了钝刀,割断了孩子和我们之间沟通桥梁和亲子纽带。


别让自己成“牧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最后孩子却还要拿走我们的那“两元钱”。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