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经常有家长咨询孩子孩子吃手指的问题,作为普儿科医生,除了让家长转移孩子注意力,不要强迫孩子不吃,不要向指头上涂抹苦水避免孩子心理负担外,好像没啥好法,并且转移注意力也不是很见效。


刚好齿科医生写了这篇文章,齿科医生懂心理,挡都挡不住,大家去看文章吧。


至少我看完,知道什么时候能给孩子带个指套或者涂苦水了。


下面是正文:


吃手指,即吮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其发生率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在1岁以内,几乎所有的婴儿都会有吮指现象。


通常,我们把2岁内出现的吮指情况视为正常,这是婴儿情感发育所必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吮指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到4岁时,80%以上的孩子会停止吮指。



吮指的类型和危害


吮食指


一些孩子有吮吸食指的习惯。吮食指的习惯易使孩子的前牙出现开合,上前牙唇倾出现间隙,同时会将下颌引导向前而使下颌过度前伸。



吮食指


吮拇指


还有一些孩子则有吮拇指的习惯。拇指长期放在上下前牙之间可造成孩子的上切牙前突,下切牙舌倾,前牙开合;同时因吮拇指时口张开,颊肌的压力增大,可导致孩子上牙弓受压迫狭窄,腭穹高拱,甚至导致后牙反合伴下颌功能性锁合;同时后牙伸长,下颌向下后旋转生长。


吮拇指


不管哪种吮指情况,都可导致孩子口周肌肉运动异常,伴发伸舌吞咽及吐舌习惯,而伸舌吞咽及吐舌习惯又会进一步加重前牙开合和覆盖增大,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吮指的孩子,手指对应处可见胼胝。


长期吮指形成的胼胝


那么,能不能用安抚奶嘴来替代呢?


能,但长时间使用安抚奶嘴,一样会导致类似问题。


研究发现,使用安抚奶嘴的儿童出现吮指习惯的概率显著降低。但是与没有吮指习惯的儿童相比,长时间使用安抚奶嘴,不管是传统型还是生理型的,均会导致孩子的咬合及肌肉功能发生改变,孩子更易出现开合、后牙反合、覆盖增加和面部肌肉运动异常。



吮指的病因


吮指的病因尚不明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吮吸在粘膜上会产生愉快的感觉,随着儿童心理上的成熟,他们会逐渐放弃这种习惯带来的愉悦。而吮吸不足理论认为,吮吸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欲望,当大量的吮吸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就表现出非营养性吮吸,有研究证实母乳喂养时间过短与吮指不良习惯有关。


有临床研究发现,新生儿仅在吃奶时才抱近母亲身边,而母乳喂养时间过短或过早断奶的儿童,容易有极强的吮指依赖。


另外,也有研究认为吮指与饥饿时寻找安慰,紧张焦虑,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不够等因素有关。家里有二胎时,老大有时也会表现出行为倒退,出现吮指之类的行为。较大的孩子吮指,可能是某种潜在心理问题的表现。由此可见,针对吮指,治疗第一步应该从心理学角度认真考虑。



吮指的治疗


吮指习惯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情绪及心理状态,以及患儿和家长的配合程度,治疗第一步应该从心理学角度认真考虑,而不是进行粗暴的惩罚,避免增加孩子的情绪压力。


从心理学角度诱导孩子识别并语言化自己的情绪,释怀不满。


如下图示,家长可以尝试分三步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有助于缓解躯体症状。高度顽固的儿童,家长可能需要更多耐心和更长时间去多次尝试,可以求助于专业心理医师。


诱导孩子识别并语言化自己的情绪,释怀不满



不同年龄的孩子,治疗方式不同。


对于4岁前的孩子,家长一般不必加以干预,主要进行严密观察。


4~6岁之间的孩子,心理学中的行为-奖励体系可帮助部分他们在该年龄段停止吮指。此阶段,家长可采用语言教育、奖励或提醒的方法来鼓励孩子戒除不良习惯。


语言教育主要是告知孩子,吮吸会造成牙颌面的改变,影响美观。之后可要求儿童每日记录单次吮指的情况,重点记录每日的进步。回顾记录时,如果发现儿童每日吮指时间缩短,通常提示该儿童会逐渐停止吮指。


这一方法需要家长配合,但是有的家长因过于焦虑而责备孩子,甚至采取惩罚措施,进而使孩子压力过大,加重已有的不良习惯,最理想的状况是家长对此并不给予关注,甚至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提及吮指。


奖励的方法则是让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约定——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破除不良习惯就会得到奖励。比如家长可制作一份日历,若孩子一整天没有不良习惯,则在日历上贴一颗小星星,若在规定的时间段结束时,达到了约定条件则给予奖励。



该过程中家长应该不断的口头表扬并且鼓励孩子。如果孩子能够连续三个月减少吮指习惯,那么其长期戒断该习惯的可能性也就很大了。


此外还有一些负性措施,如防吮指手套或者涂苦味儿药水,偶尔也可以帮助儿童戒断不良习惯,许多医生还在患儿拇指上佩戴一些小器具,在其吮吸时起到提醒作用,这些方法适用于儿童在主观上已有克服吮指的愿望,只是做不到的情况。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这些只是提醒而不是惩罚措施。


孩子6岁以后,若不良习惯持续,且孩子确有愿望戒除不良习惯,可以采用口内矫治器。通常可以戴上固定式或活动腭栅,一般3~6个月可看见改善,矫治时间需要6~10个月或更长,以防复发。


成功的矫治需要孩子的合作,矫治器的作用在于帮助和提醒患者,如果缺乏患儿配合,其本身并不能破除口腔不良习惯,在缺乏配合的情况下,患儿常会寻求新的吮指姿势,出现抱怨或吵闹,以至于父母不得不要求口腔医生去除矫治器,甚至有患儿会故意去破坏矫治器,鉴于患儿合作和主观意愿对治疗成功至关重要,所以需要监护人事先同儿童进行良好的沟通。刚开始佩戴时会有发音和进食的影响,但大部分儿童可在短时间内适应。



固定和活动式腭栅


综上,对于2~4岁之间存在吮指情况的孩子,家长需定期观察吮指的性质和强度,如果儿童吮指习惯逐渐减弱,则对此无需干预,因为此期间吮指习惯(一般在3~4岁间停止)引起的错颌问题大多发生在前牙,通常只要停止吮指,错颌便会自动消失。 


如果4岁以上的儿童仍有吮指行为,且吮指强度没有减弱甚至有所增强,家长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但也要注意,在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时,不要随便给孩子打上不良习惯的标签,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医师。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