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假期过的好吗?


我国内一位好朋友假期里来和我聊天,说确认了肚子里的是男孩,觉得好失落。


我和她聊的还蛮多的,关键思想就一条,男孩女孩都一样,既来之则安之。


她还是一脸羡慕我们养女儿的,一个劲地说,女孩好呀,文静乖巧,看你们Dorothy,好乖的~~(其实并没见过)。

我当时心里憋着笑,今天算是第一次,和大家聊聊我们家“好。。。乖。。。的”的小D吧,全是一手资料,哈哈。


嗯,好。。。乖。。的


小D自从会走之后,我们家里常备创口贴,基本上受伤这件事在我们家就是常事。


一开始摔了也是大哭,后来这种小伤在我们眼中根本不是事了,她自己都会说,没事的,贴邦迪。

为啥?因为在“受伤”这件事上,我们是见过大世面的。


在中央公园爬山坡的时候,摔下来,脑袋破了,把我吓得第一时间送去急诊室,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头皮不缝针,就是按一个订书钉。




有一次她要练习闭眼转圈(我也不知道为啥要闭眼转,她说这是神功),然后眉骨正好撞在橱柜的边,出现了深深的切口。


又一次吓得立马去急诊室,全程无麻醉地缝了三针,她倒是一点没哭,我吓得脸色煞白。




这是我和先生第一次,认真考虑要给她存一笔钱,等她18岁成年后,拿去做各种祛疤医美。




刚开始练习骑滑板车的时候,非要挑战滑过坑,结果摔了个狗啃泥。这次幸好,不需要去急诊室。


老母亲我好担心就此毁容了。于是,又加上了“整容”基金🤦‍♀️


看她第一张照片开心的样子,我忍不住问,你不疼吗?才有了右边这么浮夸的演技。




还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她非要学朋友家狗的样子,也趴下来,对着小狗汪汪叫。




结果小狗估计感受到威胁了,对着她一撞,小D嘴巴破了一道口子,又是立即送急诊室。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家养的狗只要定期接种疫苗的,人被咬了不需要打破伤风。一通常规检查后,回家了。




这样的事情,从小到大,不计其数。而且小D是个“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孩子,每次伤口都还没愈合,又照样放飞自我,挑战自我了。




那么不皮的时候呢,是不是真的挺乖的啊?


嗯嗯,真的挺好的,也就是下面这样的画风吧。


吃饭时,突然说,爸爸妈妈,我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嗯,就是鼻孔出蓝莓。。。




看到动物永远第一时间兴高采烈上前要表达亲热。




老师只是让荡秋千,她非要做个超纲动作,而且还要悬挂在上面维持好久才肯下来。




嗯,没有随我有恐高,再高都敢爬,哪怕摔下来过好几回,也没有在怕的。我好几次抬头看她,我就脚软了。




不管是40度的高温,还是零下15度的严寒,都无法阻挡她出门玩的欲望。


我们从小到大,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坚持每天室外活动1-2小时,风雨无阻。


而且最要命的是,她玩好回家,仍然是一条好汉。


我经常和她求饶,我们先休息一下,再来做接下来的事情。


幸好现在大了,越来越明白,妈妈玩不动的意思了,哈哈哈。




孩子不该被定义


我们是每周和国内父母通一次视频,有蛮长一段时间,只要小D受伤了、磕破了,我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哎哟,妈妈怎么那么不当心啊,我们女孩子摔得那么厉害。


那时刚当妈,说实话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小D每次摔伤,我自己内心已经不好受了,还经常被自己妈妈说,就更加内疚了。


直到有一次,爸妈提起了我堂弟的儿子午睡的时候自己爬出了小床跌下来了,妈妈随口说了一句,男孩啊,就是皮,难带啊。


说者无心,但就这句话,让我一下子释然了。妈妈曾经的评价并不是针对我这个当妈的,而只不过是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


公号这五年也经常会收到类似的留言:


我家是男孩,怎么这么文静,该怎么引导?


我家一个女孩子,上蹿下跳,是不是专注力有问题?


包括也总能收到下面这样的评价:


你是做什么的?


公号博主,算自由职业,日常还要带娃。


那你家肯定是女娃吧?


嗯,是啊。


怪不得~


今天分享这些,其实并不是想要讨论,男孩女孩哪个更好带?更加不想做任何无谓的对比,比如,你再生一个试试看。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别用“男孩”和“女孩”去框定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不该被定义,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是养育“这个”孩子,而不只是养育“男孩”或者“女孩”。


做孩子的啦啦队

先来个满满求生欲,我们家安全教育有在做的,上面这些对我来说,并没涉及我们家庭的原则底线。


我从小运动能力不好,胆子很小,就是那种任何球类运动都不行,球过来先抱头的人,连逃跑都不会。


带小D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局限去框定她。


这六年来,我练习最多的就是,每次克制住自己想脱口而出的,“不要啊,小心啊”,而是变成,“嗯,可以试试的,下坡比较滑,你要注意刹车”。


其实,说出后面那句,大概率小D都是会摔的,这样的提醒根本没用。我也知道啊,但是这句话让我们母女的联结更加紧密了。


我不唠叨,我无限支持。


当时写过《原生家庭的痛,会复制在你的孩子身上吗?》里面就提到了,小D比我强,3岁后她就无条件地喜欢自己。

我想,这份最初的“喜欢”就是从我们这边来的吧,因为大部分她做的事情,我们都是她的啦啦队。


而每次摔伤后,我们也从来不说“落井下石”的话,但也不会非常舍不得,而是第一时间一起解决这件事。


她哭了,我们陪着;哭完了,我们复盘。小D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我们当时各种的复盘经验。


见到那个山坡,她就会和我说,记得吗?我小时候摔下来的,山坡爬上去要用手抓紧,爬下来要靠屁股蹭下来。


看到当时摔得狗啃泥的马路上的坑,她会停下来和我说,如果发现地面颜色不对了,那要么更快地骑过去,但如果你不确定,还是可以停下来,推过去的。


她会反复反复和我说这些,好啰嗦也好可爱,那些靠摔伤换来的经验教训,原来她都记住了。


而这些经历对她最大的影响是,她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第一时间仍然会哭,但现在可以越来越快地恢复,而且还有了一句我经常对她说的口头禅。


耸耸肩,然后说,It happens(这是常有的事)。


爱动不是多动


经常一说起孩子好动,我们就容易说,是不是多动啊?专注力会不会不好啊?

我以前也有过这个担忧的,后来想起了一个概念叫“认知偏差”,就是人都容易按照自身经历去评判别人,误以为自己的经历就是“标准”。


孩子好动是常态,爱玩也是常态,而只不过我们现在大了,不怎么爱动爱玩了而已。


根本不是“孩子为啥动不停”,而是我们总以自己的体力来低估孩子真正需要的运动量。


美国儿科协会一直在建议,学龄前儿童保证每天两小时的室外活动量。我的亲身经历,两小时其实还是下限。


越是爱动的孩子,越要允许他们动。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父母们不要提前脑补孩子上学后的事情,从而压制孩子的运动量。

学龄前可以说是大部分孩子唯一还有大把时间撒开玩的过程,在玩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自我调节神经系统。


而坚持持续的运动也能帮助孩子有更强的肌肉力量,更好的心肺能力,这些都是为了今后学习作准备的。


上个学期期末,小D学校给她的评语里有一条就是,非常肯钻研,可以对一个问题保持长久的专注力。


所以真的别怕孩子好动,爱动不等于多动。




我怀孕的时候对自己肚子里的小生命有无限的憧憬,可后来我发现,所有的“憧憬”也只不过是我在复制粘贴自己的过往和社会的局限。


孩子的美好就在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我太珍惜女儿身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现在只做一件事,观察她,让她成为她。


“我可以给予她的是我的爱,却不是我的想法。


因为她有自己的思想。


我可以庇护的是她的身体,却不是她的灵魂。


因为她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我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她一样,


却不要让她变得和我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