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们疫情宅家,我的那些损友们(咳咳,以宝莉为首的)总是时不时来“慰问”我一下:
在家边办公边带娃,感觉酸爽吗?
大J,你这个那个都还完成哦。我们不催你,但大家都等着。
怎么样,育儿博主家的女儿能不能独立玩耍啊?
你们说,她们坏不坏?其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娃,真的不分谁家的。
第二周的日常
疫情一开始,我们就开了家庭会议,达成共识,每天早上11点到12点和下午1点半到3点,是我们全家每个人“自己的时间”。
我还做了一个绘本《我在家也能上学》,利用绘本和小D讲述了我们接下来生活的变化。
小D一开始蛮有新鲜感的,而且绝对给了她自主权,强调她也在工作,所以一开始的推进蛮顺利,小D自己玩的挺好的。
第二星期开始,小D就“作妖”了。
周一,时不时要推门进来,给我看看这个,让我摸摸那个。嗯,真没让我陪着玩,就是来给我看看,看看总行吧。这个下午我就一直被打扰。
周二,仍然如此,我就有一点点不耐烦了,开始和她强调,妈妈现在在工作,等我工作完了就和你玩。
这句话不说还好,说完你们猜怎么着了?小D索性爬到床上躺着,和我说,那我在这里等你工作完吧。
这也行对吧,那我继续工作,小D就在床上开始叽里呱啦,而且非要我回应她。
妈妈安娜,你在工作吗?(我们最近在家爱演冰雪奇缘,她是艾莎,我是安娜)。
妈妈安娜,你看天空醒了,我们也要起床了,我们需要一起玩耍。
我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快2点半了,有点不耐烦了,就和她说,还有半小时,你现在出去自己玩一会,妈妈抓紧把这个写完,就能和你玩了。但你现在一直打扰我,我恐怕3点都无法和你玩了。
就这一句,她原地爆炸了,开始大哭,像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似的。
陪伴、共情、安抚,等到她情绪发泄完了,她一个人气鼓鼓地走了。
我看了一下时间,要做晚饭了。
周三,我们全家一大早一起开“晨会”过今天的时间表时,特地强调了“自己时间”的概念。
而且还引导小D讨论,在自己时间想干嘛?并且提前把几个她希望玩的玩具拿了出来,把一些画画涂色的纸也准备好了,专门把玩耍区域再次设置好。
可是情况并没有好转,小D的戏码照旧。
这一天我是有点情绪了,觉得这个孩子是有能力自己玩的,而且都是说好的事情,都那么大了怎么就每天都要这样呢。
那天我尽管表达了一样的意思,但对她的语气明显严苛和不耐烦了。
这次小D倒是没大哭,掉了几滴眼泪立马自己擦掉,然后和我说,妈妈,这不公平!
凭什么你想和我玩的时候,我就需要和你玩?你不想和我玩的时候,我就不能和你玩!
喔,这句话就像打在我心里的拳头那样,轰的一声,联结、关注,这两个关键词在我脑海里浮现了。
那天,我就索性合上电脑和她说,你猜妈妈现在想干嘛?我们要玩挠痒痒Dorothy游戏了。
我们在床上玩小乌龟(我的手指)爬Dorothy高山(她的身体),我边爬边讲故事挠痒痒。
之前还愁容满面的小D,立马就咯咯咯大笑了。
然后我们去了客厅,演了一段安娜和艾莎在高山上的冰雪宫殿相遇的桥段,之后我们想象客厅就是滑冰场,我们两个手拉手在滑冰。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结束后,小D和我说,安娜妈妈,你去工作吧,我自己玩一会橡皮泥。
还特地加了一句,You are dismissed。我也配合着鞠躬说,Yes, your majesty。
我再次坐回卧室办公桌前,看了一眼手机,只不过就玩了十几分钟。
那天我工作到了下午4点多,出了卧室门发现,小D自己在玩动力沙和橡皮泥。
拿10分钟换1小时
第二周的这个小插曲,让我找到了如何平衡神兽在家和自己工作的秘方:拿10分钟换1小时。
这句话我写出来,基本上每个人都会说,好划算啊。但实际生活中,我们都在做最不划算的事情。
小D第一次主动来找我玩,其实我本可以先和她玩一会,但我没有。
结果呢,我和她进入了拉锯战,她希望我和她玩,我要说服她先不能和她玩,结果花的时间反而更久。
后来的日子里,我改变了说话方式。
妈妈,你能陪我玩吗?
不要说:你先自己玩一会,等妈妈工作完了再和你玩
而是说:好呀,妈妈先和你玩一会,玩好了妈妈再去工作
妈妈,你工作完了吗?
不要说:你没看到妈妈正在忙啊,当然要工作啊
而是说:我好想和你玩啊,我通常会嘟着嘴巴,趁机抱着小D,我不想你走,不要走
(大概率,就变成了小D想要逃脱,开始“教育”我了,你好好工作哦,我作业已经完成了)
妈妈,你在干嘛?这是什么?
不要说:别碰啊,这是妈妈工作的电脑/材料。
而是说:你看这是妈妈的电脑,你要不要试试看。我们打个你名字,你找一下D在哪里。
真的,过去这10周,我试过了就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是比我们更容易满足的。
我们总觉得,等我什么什么都做完了,定定心心陪孩子玩,因为我们觉得陪玩需要很长时间。
孩子很简单,玩是他们最重要的大事。当他们对我们思念了,这种表达就直接变成了“你能和我玩吗”。
面对孩子对我们说的“我爱你,我想你”,我们应该怎么回复?
我们是回应,“我也爱你,我也想你”,还是和孩子说,“妈妈正在忙,待会妈妈和你说,我爱你”?
过去这10周,小D用过我的电脑打字,看过我的课本,写过我的笔记本,在我的电话会议上说过话。
她开始更加直观明白了,妈妈是个作者,所以总是在看书写字。
就前几天还神秘兮兮地跑去和爸爸说,你知道吗?成为作者很惨的,每天需要读书写字那么多,比我上学还辛苦。
当孩子反复来找我们寻求关注时,他们其实是在寻求联结。这么一想,这个看似无解的题目,就立马有解了。
爱永远是最好的答案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那我当时在电话会议上,真的无法立马就说,妈妈和你玩,怎么办?
而且孩子的需求就必须第一时间满足吗?为啥不照顾父母的需求呢?
肯定不是永远把孩子的需求放第一位。真的在电话会议上,怎么办?
这几周里,我有过静音后,亲亲小D快速解释一下的;也有过把小D抱在我大腿上,听我打完一段的;当然,也有过实在没办法,小D大哭让爸爸带出去的。
都有过,但我这里想谈论的是大多数情况,我们不该去拒绝孩子爱的信号。
平心而论,我们坐在电脑前所谓的工作时间,难道真的就是8小时100%投入的吗?
我们有刷手机的,有逛淘宝的,为啥一到陪孩子玩的时候,就变成义正言辞的“我在工作”?
(嗯,我坦白,过去10周,我有过好几次一边工作一边刷剧的)
又要拿亲子银行做比喻了,平时多存钱,注意情感联结、多一点快乐时光。
那么难得花超没关系,比如吼叫孩子,忽略需求了也没关系。最怕的是,总在透支却还不自知。
孩子的独立是需要底气,这份底气来自于“亲子关系余额”。
希望孩子一个人玩怎么办?
先花时间陪孩子玩,有了玩耍技能,有了情感回应,他们就能自己玩。
同样的,希望孩子少看电视怎么办?
先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聊一下这个节目,可以对话了,那么接下来就能提议和孩子一起做一点其他的事情。
我们总是高估管教的作用,却低估了爱的力量。
爱,有时才是最好的答案。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