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之前,先来给大家出一个题目。下面两组规律,能否分别写出n序列的代数表达式。
估计对大部分朋友来说都不难吧,第一组答案是3n,第二组答案是2n+1。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我们邻居6岁半孩子的题目,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非常惊讶呢?
大家应该听说过,纽约曼哈顿有个G&T项目(天才儿童班),这个孩子就考进去了。
下面要分享的并不是想引起大家对于“别人家孩子”的焦虑,我女儿小D也无法完成这个题目。
当我询问那个小孩,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
她的思考过程非常有意义,而这恰恰就是我们每个父母都可以借鉴的数学启蒙的思路。
她当时拿出了一些小积木棍,搭出下面的形状,和我说,“这是找规律,你看下面这些图形就符合数字,我们只要思考这样的图形后面的规律是什么?”
我又问她,你是怎么想到用图形来帮助你思考的?
她告诉我,这些就是我们平时玩的啊,大家会自己搭一些图形规律,然后同学和老师一起观察,推测规律是什么?
规律,如果你已经开始了早期数学启蒙,恐怕不会陌生。这就是数学思维的五大能力之一,
数学五大能力,对应的分别是数数、空间、等式、规律和测量。
规律看着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忽视。如果不是邻居小女孩的这道题目,我想大家都无法把规律和数学联系在一起的吧。
那今天就好好来讲一讲。
什么是规律?
规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序列按照一定规则不断重复出现。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就是下面这三个能力。
1、理解
第一步是根据实物进行,最简单的就是ABAB规律。比如“红黄红黄红黄”。一开始孩子只要认出这是规律就好了。
随后是复杂规律,比如AABAAB、ABAABA,类似这样的,同样也可以按照上面的进行。
用实物也可以
2、预测
然后可以预测规律,比如给了“红黄红黄”,可以知道接下来也是“红黄”。
3、创造
最后就是自己可以创造新序列,比如“葡萄苹果葡萄苹果”。
延展是关键
看到这里,肯定很多朋友就急了,这些我孩子都会啊,那怎么可以完成开头这样的解题呢?
其实就是这样的“着急”,恰恰到后来拉开了差距。
好的数学启蒙,每次引入新的概念时,即使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向前推进的速度也要放慢。
这是我今天最想和大家强调的一点,我们经常容易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着急往前赶孩子。
结果很多内容,看上去孩子“会”了,其实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死记硬背、表演性质的。
开头的这个解题能力,其实就是关于规律的延展能力。
我们总觉得这是数学启蒙,就会立马想到延展到数字规律,这反而是拔苗助长了。
一般孩子3、4岁的时候引入规律后,就需要跨界延展。
不仅仅是颜色,不仅仅是物体,还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最后才是数字。
当一个孩子可以自发地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这就说明他们真正掌握了,那么之后的学科知识就是水到渠成。
动作规律
这是很多音乐早教课经常用的,就是大家接龙进行动作拷贝,完全可以在家做。
1、动作接龙
和孩子面对面,我们先挥舞左手、挥舞右手、摸摸鼻子,然后孩子模仿我们的动作一遍,轮到我们再重复一遍,这样就是规律在生活中的展示。
2、拍手游戏
我们小时候玩的“你拍一,我拍一”这类的拍手游戏,其实就是动作规律。大家也能多和孩子玩。
文字规律
现在很多绘本其实都会包含文字规律,亲子阅读的时候不妨做个有心人。
英文绘本里的最经典的就是《Mr Noisy’s Book of Patterns》,里面发出的声音就是符合规律特征的,click click clack。
上面这本国内不一定容易买得到,但大家很熟悉的《Chicka Chicka Boom Boom》这本也是符合规律的绘本。
Chicka chicka boom boom -- AABB规律
A told B and B told C --可以是递增规律
无处不在的规律
而生活中也是有很多规律存在的。
路上捡的树枝和树叶
水果摆盘原来也是规律
苏斯博士的这本《Oh, the place you go》,想想上面的图案规律,我们的衣服或者妈妈的丝巾上有没有呢?
“跨界”延展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但非常重要,涉及到孩子的观察和短期记忆能力,也锻炼了认知灵活性。
这样的思路适用于所有早教启蒙,当孩子掌握了某个新概念,不要着急往前进,先停一停,看看能否往旁边拓展。
广度的拓展,看上去是“浪费时间”,但这样孩子的思维就能灵活,这就是“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
规律的再延展
这些基础打扎实后,接下来就是规律的再延展。
光是发现理解规律不是目的,任何思维模式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同样的,规律也是需要回归到“解决问题”能力上。
这里继续举例,大家可以根据我的例子进行举一反三。
1、我有10朵花,第1朵是红色、第2朵是黄色、第3朵是紫色,如果一直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那么第10朵花是什么颜色?
2、小朋友们要排队去公园玩,老师按照1个女孩、2个男孩这样的进行排队。如果一共有20个小朋友一起去公园,那么一共有几个女孩?
解题方法是什么?先画出这些规律,然后数一数就有答案了。
这个举例,也是让大家可以理解,低幼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具象思维,就是需要拿个实物搭一下,或者画出来,然后找到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不鼓励大家提前教孩子背公式这类的计算,具象思维没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抽象思维根本还没到这个年龄,得不偿失。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帮助孩子尽可能多地利用具象思维理解抽象概念,解决抽象问题。
我们以前老话总说,数理化好的人聪明。这句话对也不对,真正严谨的说法是,具有数学思维的人普遍更加聪明。
而传统教育中,我们经常把数学启蒙简单视为计算启蒙,从而错过了非常宝贵的数学思维启蒙的阶段。
我想,这才是天才儿童班启蒙对我们普通家庭来说,最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