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一篇文章引发了大家很多的讨论,有一位朋友看完自己做了总结,还特地发来了她有疑惑的点:
她提到了审美,到底什么叫“审美好”,标准在哪里呢?那天和她聊了几句,我上周自己在琢磨,发现当时没有说透,所以今天想写一下。
当天我和她聊天时,我们共同把“审美”狭义到了生活中的打扮和装饰,但“审美”真正的力量在于“精神境界”。
当一个孩子可以用“艺术”的眼睛去看待周围日常的事物,她的精神境界就会更加丰富。
我们陪不了孩子一辈子,未来他们需要自己面对人生,有鲜花盛开的仙境肯定也有杂草丛生的泥泞。
但一个热爱美、创造美的孩子,即使身处逆境之中,仍会把最污浊的泥泞,变成最美丽的花园。
这才是艺术的力量,艺术是武器,艺术是拯救。
即使隔离,因为有了艺术的陪伴,他们的精神都是更自由的.
这方面我并不专业,但的确花了蛮多功夫。之前进修早期儿童艺术启蒙,写过关于画画和音乐的,今天就再讲讲审美。
以前谈到艺术启蒙,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应该很难,我不懂的吧。这几年才发现,这就是人的自我设限。
你都没试过,没看过,为什么就认定自己不会懂、不会喜欢呢?
我有个在艺术上造诣很深的朋友,我曾经问过他,怎么进行艺术启蒙?他回答是,尽早多带着孩子去看更多“好”的内容。
和我的艺术课教授的说法一模一样,exposure(接触)。我朋友后面补充的一段,非常接地气。
他说就好比你嘴巴很“刁”,好吃难吃,里面放了什么材料,你尝一口就清楚了。不是因为你天赋异禀,只不过你吃得多了,慢慢舌头就更会“吃”了。
艺术也是这样的,眼睛会“看”是需要训练的。
纽约的MOMA周末有定期的孩子活动,平时纽约这边的幼儿园和小学也能在美术馆上艺术课
“看”应当是感受到表达的乐趣
不知道大家经历过吗,小D 3、4岁开始,每次画完画,只要我愿意聆听,她可以拿着那几根线条和几个点,和你讲一个非常啰嗦复杂的恐龙故事。
这就是孩子天然的表达欲望。那么艺术启蒙第一步,就是进一步鼓励孩子这样的表达欲。
我见过不少父母,包括曾经的自己,谈到艺术启蒙,就是带着孩子去各种博物馆,记住各种大师的名字、流派和代表作。
于是因为我们的“无知”就让艺术变成了高高在上、只可远观、甚至会让人感觉沉重的“课程”。
美不是偶尔为之的装点,而是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需要像喝水吃饭那样,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这才是艺术启蒙。
看到那些名画,不要尝试拿高深的专业术语来和孩子说,就是非常自然地带着孩子去看。
上面这幅图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的作品,如果你对着一个孩子去谈什么是超现实主义,画风是什么,不要说孩子了,我们大部分大人都会望而却步。
那我们可以和孩子聊什么呢?就是说“人话”呀。
问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完的感受是怎样的?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这上面有个彩色的老鼠,它在晒太阳,它的衣服被吹跑了
我看到这幅画很开心
我看到这幅画感觉东西都飞起来了
如果你了解这幅画可以知道,标题是《浮华翅膀的标志》,小D说的完全“文不对题”,但这就是艺术启蒙啊。艺术启蒙就是带着孩子像观察虫子、叶子那样看艺术品。
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适当引入讨论绘画技巧,比如,嗯。。。我们想象一下,他在画画的时候是怎么画的?
一开始可以使用选择性疑问句:
他是画了很多线呢?还是画了很多点呢?
他画了很多线,他还画了各种形状!
对,五颜六色的形状
大家看到这里就会发现,绘画技巧的讨论不是非要掉书袋的,只要引导孩子观察了就好了。
感兴趣了,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有意识去观察,有了这个意识,那么会看的眼睛就真正打开了。
最终,也许你和孩子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艺术启蒙语言,比如梵高画画是用漩涡、下面这位米修(新印象派)画画是用点点。
“看”应该可以玩起来
光只是停留在“看”,父母引导得再自然有趣,孩子最终还是会不感兴趣,低幼孩子的学习都是“动手动脚”型的。
因此艺术启蒙要真正变得平常,就该“玩”起来。
最直接的就是画出来,通过之前的观察,孩子会发现艺术家的技巧,那么就可以让孩子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
比如小D幼儿园第一次的艺术课,就是了解草间弥生。她的绘画风格,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就是很简单粗暴的,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说是画圆圈。
带着孩子了解了草间弥生后,那么就可以鼓励孩子“像草间弥生那样创作”。这时,不同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下面三个作品可以看到,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对于同一个艺术家,他们吸取的内容是有差异的。
这些都是很棒的艺术创作,我们需要鼓励肯定,而且郑重其事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就是个“艺术家”了。
当然,也并不是非要看完就画画,艺术启蒙如果流于了形式主义那就没意思了。
另外一个玩法就是做个艺术侦探,去发现每个艺术家的隐藏密码。
比如上面提到的草间弥生的隐藏密码就是“圆点”,那么接下来再看到她的作品,问问孩子,艺术侦探,你发现这幅画里的隐藏密码了吗?
同样的,前面提到的米罗就是线条,米修就是点点。而像卢梭,也许就是他的“仙草”。
这些不是统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带着孩子去看更多后,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下面这两幅图都是来自卢梭,他的画特点是不是都有“仙草”啊?
“看”最终应该是了解那个人
艺术归根到底是人的艺术,我们欣赏艺术,最重要的不是看这根线条画得如何精妙,那块色彩用得如何恰当,而是为了感受美对灵魂的震撼,欣赏人性的至善至美。
梵高的狂热、高更的野性、洛朗桑的优雅……了解了这些画家人生的故事,对画作的理解才更为深入和全面,才更能感受到这些画作的力量。
这就是艺术启蒙的第三步。
当然,这一步是需要前面的兴趣来积累的,并不需要立马做。先带着孩子广泛地看,看高质量的名家作品,让眼睛打开是更加关键的。
第三步对我来说是前面两步自然的水到渠成,毕竟对某样东西感兴趣后,自发就想知道作者的故事的。
上面这位是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关于她的“隐藏密码”就是,她有关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自画像。
如果我们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她的生平,那么我们就更能理解她的作品。
她6岁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短,成年后又出了车祸,影响行走。一生中经历过三十五次的手术。因为经常行动不便,经常独处,她就有了很多时间观察自己,所以就经常画自己。
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小D再看她的自画像时,就会不自觉地说,她很勇敢,因为她的表情看不出痛苦,可见她对于作品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这一步做起来不容易,但绝对也不难,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的,这类的信息很容易找到。
即使无法去现场,现在也有很多不错的艺术启蒙绘本作为纸上浏览,甚至还有不少艺术主题的衍生产品。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一个可以用审美的境界来看待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他的气度和胸襟就打开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并不期望小D未来是艺术家,但我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从小可以懂美、懂艺术的人,那么不管未来生活如何,他都能活得更有滋味。
知识是船,审美是舵,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缺乏审美的人,那么就沦为“知识机器”了。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