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前段时间有个小患者,3岁了,口水还狂流不止,妈妈说这娃打小口水流的就多,奶奶还觉得小孩子流口水是排毒、败火,说这样的小孩儿不爱生病(火气、毒素都随着口水排出体外了),直到3岁要上幼儿园了,连去了几家幼儿园,都被问到关于流口水这事有没有去做过相关检查(后来才知道园方可能怀疑脑瘫),妈妈这才着急,赶紧来了医院。
其实也不怪这个妈妈大意,这孩子一看就不是脑瘫的症状,机灵着呢,妈妈也说,认知、记忆都不落后……
后来一番检查,才确诊,孩子是属于口腔肌肉张力不足,嘴巴闭合性差,无法阻止口水流出。
虽然排除了疾病原因,但还是免不了做一系列的康复锻炼。
所以,借这个机会,聊一聊宝宝流口水!
流口水几乎是每个娃和宝妈都要经历的事情,CC小时候也没幸免,围多少围嘴都不够,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小喷壶,口水噗噗~噗噗地满屋子都是,每次抱她一会儿肩膀都得留下一片记号。
很多老人都会说,宝宝口水流的多是好事,这是在排毒!
真相是什么呢?
2岁前(确切的说是牙齿长全之前)的宝宝口水多,确实不是坏事。
如果宝宝处在萌芽期及之前的阶段,各位“玻璃心”的老母亲可以把心先放在肚子里。
这个时期,不仅不用担心宝贝口水过多不正常,孩子分泌足够多的口水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 清洁口腔,防止蛀牙
口水中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可以抑制细菌的滋生,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西尔斯博士指出:“唾液可以洗净牙齿和牙龈,洗去积聚的食物和细菌。”所以,唾液还可以防止蛀牙。
● 帮助分解食物、助消化。
唾液中含有ptyalin,一种将淀粉变成糖的消化酶。可以帮助4-6个月大,初加辅食的宝宝消化分解半固体或固体食物。这种唾液可以中和胃酸,有助于宝宝消化哦。
● 锻炼宝宝语言能力。
唾液增多,宝宝进行吞咽时,会带动嘴唇和舌头运动,嘴部的动作也会比较协调,为将来宝宝发音说话打下基础。
正是因为流口水的现象太正常了,而且口水确实有种种“好处”,所以,很多妈妈都不把它当回事,任它“顺其自然”的发展。
2岁之后,突然发现,为什么牙都出完了还是流个不止?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的婴幼儿到了2岁以后,牙齿长齐,口腔肌肉运动功能和吞咽控制渐趋成熟,流口水的情况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但有的孩子已经3、4岁了,口水仍飞流不止,也可能预示着,是爸爸妈妈在养育中忽视了这几个问题,属于前期喂养不当埋下的祸患!
一、口腔感官意识差,导致吞咽触发不敏感
昨天写娃吃手《不同年龄的宝宝,吃手背后的原因竟然这么复杂?现在知道还来得及!》,咱们谈到了口腔敏感期,如果在宝宝小的时候,口腔探索的机会少,就容易造成口腔周围感官体验不足。
通俗点讲,就是娃对唾液的刺激不敏感,所以没有办法反馈给大脑,大脑便不能做出正确反馈,发出吞咽指令。
更严重些的,感知不到口腔里有口水,或者感觉不到食物黏在嘴唇周围。
需要妈妈们注意的养育误区:
0-6个月:对于“口欲期”宝宝的口腔探索不要过多限制。
娃如果要舔、要啃、要咬,随他去,只要保证入口的东西是干净卫生安全的就好。妈妈们甚至可以准备不同材质、温度的物品、玩具给娃探索。
6个月添加辅食后:丰富食物种类,及时改变食物性状。
对于宝宝来讲泥状食物、与碎屑状食物的口腔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吃胡萝卜和吃西兰花的口腔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食物在口腔里的移送、搅拌等刺激,都是一种口腔触觉。
辅食期,要根据宝宝的咀嚼能力及时调整食物性状。
对于食物种类,只要尝试过,不过敏,各类食材都可以让娃体验,尽量给口腔丰富的刺激,让口腔对不同物品的“刺激差异”有足够的“感觉”。
1岁之后:不要给娃吃的太“清淡”。
当然,这里不是让大家给娃放盐或者各式调料哦。
而是说酸、甜、苦、辣、冰、麻,都可以给娃适当尝试。
有些妈妈辅食做的很讲究,但凡有一点刺激性的食材统统不放,这并不利于口腔的感官发育。
这个阶段不放任何调味品,娃也可以体验到食材本身的味道,酸的甜的不多说,水煮后略带苦味的苦瓜,可以给娃尝试;另外做菜、煲汤时大块的姜片、蒜瓣、葱段也不需要提前帮娃挑出,让他自己尝尝这种微微的辛辣感,再吐出来也是好的。
我还记得CC不到2岁时,跟我们同桌吃饭,就能自己尝出菜里放的是花椒还是麻椒,并自行挑出。
这些都是高口腔敏感度的天然刺激,而且并不过度。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了感官体验不足的情况,以下几个方法可以改善:
● 增强面部的干湿感觉、冷热感觉。比如冷水和温热水交叉洗脸,干毛巾、湿毛巾交替擦脸;
● 用不同材质的道具轻按、摩擦孩子嘴唇和口部周围,从而提升孩子双唇和嘴巴周围的感知敏感度;
● 增加孩子饮食的多样性,上面各种不那么“清淡”的食物,都可以给娃尝试;
● 将小贴纸贴在孩子嘴巴附近,让孩子用手寻找,并揭掉贴纸。
二、口腔肌肉张力不足,双唇闭合能力差
2、3岁后依然流口水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就是口腔周围的肌肉张力不足,导致嘴唇无法闭紧,所以无法阻止口水流出。
造成孩子口腔周围肌肉张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从养育角度来讲,一大原因可能就是过度使用奶瓶。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宝贝从六个月开始吃辅食时,就要开始学习用杯子喝水并逐渐减少奶瓶的使用。
但是实际上,奶瓶的使用时间比建议中长的多,还有家长发明了“奶瓶喂食大法”——用勺子喂,娃不张嘴,为了保证营养,就把粥或者其他食物灌进奶瓶,把奶嘴剪大,娃才买账。
当个父母,我们容易吗?
但是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推荐的, 及时添加辅食、及时换掉奶瓶的意义远不止于多给娃吃进几口食物。
● 用勺喂食物时,口腔内各器官的运动模式是:上下唇闭住、抿入,用舌头往后推、用舌头抵住上腭上下碾压,之后用舌头翻转食物和旋转咀嚼,这一切的动作比用奶瓶喝了直接进入食道要复杂百倍。
● 当使用吸管杯或敞口杯的时候,口腔内各器官的运动模式是:舌尖顶住下牙齿后面,然后把液体推到后面进行吞咽。但使用奶瓶的时候,奶瓶会阻碍舌尖提起的动作。
所以多让宝宝吃辅食,以及用吸管杯或敞口杯喝水可以更大限度的调动嘴唇、脸颊肌肉、舌头和下颚的综合运动。
如果过度使用奶瓶,宝宝就减少了这两种锻炼口腔肌肉群的机会。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了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况,以下几个小练习可以提高双唇闭合力:
● 及早引导孩子用鸭嘴杯或吸管杯喝水;
● 利用刷牙漱口。娃每天都刷牙,用牙刷按摩牙龈及嘴唇,可以刺激口腔和嘴唇周围皮肤,刷牙后,可以多让宝宝漱口几次,脸颊鼓起、内缩可以达到训练肌肉张力的目的;
● 不要一直给娃提供过软烂的食物。在《不想孩子以后受拔牙的罪,从出生开始就要避免这些坑!》这篇里我们写过,就算是牙齿没萌出,牙床也有足够的力量磨碎食物,可以让宝宝通过咀嚼软硬不同、质地不同的食物,增加下颌活动,强化下颚力量,改善流口水的情況。
● 带宝宝玩吹气游戏,如吹气球、吹泡泡、吹哨子等。
2、3岁之后的宝宝,除了喂养不当,导致的生理发育不足,也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
比如我们屡屡提到过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水痘,引起口腔内及舌旁的溃疡,娃也会流口水。具体自查方法可以看这篇《病毒来袭,不管是手足口还是疱疹性咽峡炎,比着急送医更重要的是做这些》,这里就不多赘述,不知道的同学请自行补课。
还有比较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果孩子一直持续不间断的流口水,且表现出智力发育迟缓,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排除一下脑瘫或先天性痴呆等病因。
C爸说:
看了这么多,各位妈妈也不必担忧,除了一些少数病理性流口水,大部分情况下宝宝流口水都不是大问题,我们只需要找到孩子流口水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孩子口水问题的解决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