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周一篇推文下面有位妈妈的留言。



后来又有很多朋友给我留言,纷纷表示都有类似的情况,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都是男宝父母来留言,说自己儿子喜欢粉色、裙子这些。


那天晚上边看这些留言,我还边和团队开玩笑说,现在这个世界对男性太苛刻了,女孩喜欢短打、蓝色,似乎我们这些女宝妈妈都不会担忧的,哈哈。


玩笑过后,认真脸来聊聊,我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里其实有几个层面的概念,但大家往往揉在一起了,于是就经常有一些“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这样的隐隐担忧。


我来帮大家拆解一下。


审美


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他们就会逐步有了自己的偏好,这是最早期审美的萌芽。


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不少父母,相信尤其是母亲,开始不能忍受孩子迷之审美了,比如很长一段时间小D穿衣颜色的搭配就真的一言难尽。


也有了男孩开始喜欢粉色、喜欢一切闪闪发光的东西,或者会认为裙子好看,想要穿等等。


这就是大家担忧的开始,会担心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很娘,于是就想着要引导,制止。

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判断,但我们忘记了,我们大人的审美是被“社会化”过的。

粉色是好看的,粉色是女孩的颜色,后半句就是“被社会化”。

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颜色就是颜色,不分男女,他们喜欢这个颜色,就是因为这个颜色本身。

就像开头所说,审美是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才会有的,伴随“自我意识”到来的就是“叛逆”。


过于简单粗暴地去干预孩子的审美,不但没用,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权力斗争。


好奇


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个时间段,特别喜欢玩小车,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喜欢玩偶了,又是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



这整个世界对孩子来说都是崭新的,而学龄前的孩子好奇心异常旺盛,他们会自发地对很多事物感兴趣。

同时他们都是非常自我的,一旦感兴趣了,就会沉浸其中,不断琢磨,直到遇到下一个感兴趣的东西。


这就是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男孩对饰品、裙子这些感兴趣,其实也是好奇的一种表现。


对我们成人来说,这是“女性的东西”,在他们眼里,这就是很多他们未曾见过的其他东西的一种。


只不过也许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喜欢的人(比如妈妈)一直在用,所以他们更加感兴趣。



当我们在问要不要干预时,不妨想想如何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呢?

对于孩子的这些表现,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过度反应,不评价,不干预。带着孩子去体验,也和孩子去分享你的这些饰品。


经历过,体验过,好奇满足了,才是真正打开这个“潘多拉宝盒”的方式。


社会准则


其实当我们担忧孩子这个问题时,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担忧。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有长久以来形成的准则。


就像有位妈妈和我说的,她儿子有一次戴了一条粉色项链出门,她本来觉得就是小孩好玩,也没介意。


遇到邻居就会说,哎哟,这个妹妹是谁啊,不认识了。然后停顿一下,继续说,哦,是弟弟啊,怎么弟弟戴女孩东西啊。


那位妈妈说,本来她不觉得有啥问题,但当邻居这么评价后,她就很在意了。之后就一直不允许儿子继续了。



是的,“不在乎他人想法”这句话,说起来永远比做起来容易。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些评价也是反应了一部分社会准则。

成长的一部分过程就是被“社会化”。


人越小的时候越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小D到现在,经常说的就是,“我就是喜欢这样”。


而我们成人大部分时候脱口而出的是,“别人会不喜欢这样,别人会觉得你怎样”,这是我们被“社会化”的印记。


有些人更在意他人评价;有些人更遵循内心所爱。


这其实也体现在了我们对待别人评价自己孩子时的反应。


就像今天这个问题,有些父母看了会觉得根本不是事;但也有一些父母就会因为别人一两句评价而耿耿于怀好几天。


也因为此,有的人选择完全被“社会化”;有的人还会固执地保留一点自己内心的小倔强;还会有极个别的人会选择完全不融入。


哪条路都没有绝对的对错。


唯一肯定正确的就是,“被社会化”的选择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作出的。


我的生活,我选择,我负责。


那么孩子审美建立的“社会化”进程,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Facebook有一个故事我一直很感动。一个德国爸爸,有个5岁的儿子特别喜欢穿裙子,但为此总被邻居嘲笑。

于是,爸爸作出一个决定,每个周末都是“裙子日”,父子两个人一起穿着裙子面对众人的注目礼。


那位爸爸说,你不能要求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有能力和成年人一样来维护自己。他没有榜样。那我就成为他的榜样。


我教授也曾和我分享,她儿子5岁的时候坚持要穿一双粉红蕾丝边的女式鞋子上幼儿园。


教授就同意了,但会提醒他,“嗯,你可以穿这双鞋去幼儿园,但大部分男孩都不穿这样粉红色的鞋子,如果你的同学们笑你,你会怎么办呢?” 


教授说,她没有干预和制止,而是提醒他一下可能的结果。


儿子一开始几天完全不在意,就一直穿着。但两个月后,他主动和教授说,自己想穿跑鞋了,因为这样更加酷。


教授说,不管他选择什么,我都没去干预,而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社会准则。


选择自由


看到这里,我相信一定会有一部分朋友反问,为什么一定要屈从于这些社会准则呢?


是的,我个人是从来不认为男女打扮喜好有什么“必须”这样的约定俗成的。


对我来说,穿衣打扮,更多的是自我表达,而不是限制。


国外还曾经发起过一个活动叫做“Real men wear pink”,来倡导穿衣自由,不要过多被刻板印象束缚。



但我形成这样的认识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不在意、认同、选择自由。


每一个人一开始融入社会时,都会先遵循大部分的规则,这是最快融入的方式。穿衣打扮也是如此。


我当年也会有,男生穿粉色是娘娘腔;染黄色的头发和纹身的都是坏孩子,等等这些刻板印象。


但后来我看到了很多穿着花衣裳却异常有担当的男生,我遇到了纹了一个花臂却非常善良的女生。

之后,我才慢慢理解,一个人穿戴什么,不等同于这个人是怎样。我开始明白,个人偏好和个人性格是两码事。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不要过度干预,让他们满足内心好奇,亲自体验社会准则,然后再等待他们慢慢发现自己的“选择自由”。


如果真的要干预,请记得告诉孩子,这是“你的”担心,而不是孩子的“选择错误”。


故事的最后,教授的儿子既穿蓝色鞋,也穿粉色鞋。再次面对教授的提问,“别人笑你怎么办”。这个男孩说的是,


“没事啊,我会告诉他们,这只是一双鞋子而已,又不代表我的性格”。


其实,最终他选择粉色还是蓝色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让孩子从小就能去体验自己更“在意”什么,这才是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最该引导孩子的。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