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话题是很多妈妈给我留言的,今天就一篇讲清楚。
到底该什么时候断奶?
这个是最常见被问到的问题,说法也是各种各样。
有“营养学”的:1岁后或者妈妈恢复月经后奶就没营养了;
有“教育学”的:孩子,尤其男孩要早点断奶,不然以后容易变成“娘娘腔”;
有“道德观“的:不能亲喂到2岁的,以后孩子终身安全感缺失:。。。
真的,没有公号这个平台,我都不知道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说法。我每次收到妈妈们来和我求证这些,就会特别心疼。
我是从一个新手妈妈过来的,我特别清楚当年孩子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把一切“怪罪”自己的状态。
而小宝宝期间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吃好长重,于是喂奶这件事不仅仅是妈妈关心,可以说是全家的重点,甚至都会成为邻居同事的关注点。
亲喂这件事本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妈妈和孩子共同需要学习的。
本来就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加上外界各种说法,真的会特别耗费新手妈妈心力,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的。
我先来说说官方说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妈妈亲喂宝宝至少到1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时间更长,至少到2岁。
所谓的关于6个月后或者妈妈来月经后,母乳就没营养了,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至于,母乳和安全感,也不是那么简单粗暴的联系。
今天我不想只是搬官方说法来谈这件事,我更想和所有正在纠结或者备受压力的新手妈妈谈一下,母乳到底意味着什么。
希望可以从根本上,让每个妈妈都能松绑,真正享受为人母亲的乐趣。
母乳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谈断奶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母乳喂养到底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都是从营养学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确,对于1岁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宝宝,母乳可以提供最好最优化的营养组合。
而当宝宝慢慢开始吃辅食后,我们需要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规律三餐,这时奶就逐步退居二线成为“辅食”了(戳->担心宝宝吃不饱?美国儿医告诉我如何科学判断奶量)。
但对我来说,母乳的意义远高于此,它是帮助妈妈和宝宝建立联结的第一个渠道。
母乳过程中的肌肤相亲,目光对视,妈妈的气息温度,这些都能帮助妈妈和宝宝促进亲密关系。
母乳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关系的纽带。
这是我首先想让每个新手妈妈可以明白的,成为母亲,不只是一个“器官”,我们是爱的容器。
那在任何一场健康的关系中,双方都需要舒适,这是一个大前提。因此,当我们谈断奶的时候,其实总是有一方主导的。
宝宝主动选择不再吃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离乳”。
大部分孩子接近3岁左右,饮食逐步规律,对外界自主探索的能力增强,慢慢地,他对妈妈的乳房和母乳的依恋就没那么多了,逐渐就不感兴趣,不想吃了。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会出现一段小失落,但因为我们是成人,可以更快地自我调试,并且从和宝宝其他互动形式中弥补。
而大部分让大家纠结头疼的,其实是妈妈主导的断奶,那今天就想具体谈谈这个怎么做。
断奶的前提
大家年轻时候,都有过劝别人分手或者被劝分手的经历吧。
我爸爸当年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先问问当事人想不想分,你们别一股脑热情觉得分了为她好。她想分,你们再把过来人方法告诉她“。
我觉得这一点放在断奶上很适用。
母乳是每个妈妈的权利,也是每个妈妈的义务,但更关键的是它是这个妈妈和这个宝宝的关系。
因此,在进行妈妈主导的断奶,需要满足下面几大前提。
1、妈妈本人真的不想继续了
如果你和孩子都很享受这段哺乳时光,你完全可以继续喂养,一直到三岁甚至更久,等到你的孩子主动表示不再需要了。
也就是回到我之前提的“自然离乳”,这个是双方最轻松的方式。
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想提前结束这段关系。我希望在下决定之前先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否学习了正确的哺乳知识?我目前的哺乳状态是轻松享受的?
2、是否是“我自己”想结束,而不是迫于外界各种说法而不得不结束?
这两个问题很关键,处理任何关系都需要平和冷静,永远不要试图因为自己的不适而逃避某段关系,这样反而会更加麻烦。
原本你以为的“断奶”是救命稻草,但也许断奶过程反而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为妈妈不用忍和牺牲,尤其是哺乳这件事上。
如果你现在感觉很痛苦而想断奶,我建议每个新手妈妈都寻找哺乳专业指导。喂奶这件事,应该是双方都愉悦的。
另外,不管你想继续喂,还是想提前结束,这个决定一定需要是你自己想。
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你现在所听到的外界评价,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你都可以“呵呵”对待。
断奶不会让你的孩子吃辅食更多;
不断奶也不会让你的孩子成为娘娘腔;
宝宝六个月以后或者你来了月经,母乳并不就“变质”或者“有毒”了 ;
宝宝长得瘦,也不一定就是你奶水不好,必须断奶 。。。
我深知母乳大环境的压力有多大,这是我最希望给予每个新手妈妈的底气和鼓励。
2、在相对稳定状态开始
母乳不仅仅只是食物,而是关系的联结,那么我建议当妈妈开始主导断奶时,一定要选择宝宝比较稳定的状态下进行。
如果这时恰好孩子正在经历人生比较大的”波动“时,是不适合断奶的。
刚刚学习了一个新技能,最常见的就是1岁左右刚开始独立行走;
照顾人变化了,像妈妈开始回职场了;一直照顾的长辈或者保姆离开了;
生活环境变化了,像上托儿所/幼儿园了,出门度假了,或者是生病要出牙了,等等。
我们都知道,孩子每一次的独立,都是伴随着恐慌和无助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发展永远都是“前进三步,后退两步”循环上升的。
探索新鲜事物是令人兴奋的,但也是让人害怕的。
不少孩子在经历人生波动时,他们内心会不安,从而就会转向让她安心的地方,比如妈妈的母乳,比如更粘人了。
那么这时如果还把可以给他安全感的一个外物拿走,就会加剧孩子的不安感,从而让断奶更加困难。
温柔退出
在排查了这些前提后,我们再来说说怎么开始断奶。
都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我经常把断奶看成是这场退出的第一步。
所以如果说,退出不成功,无非是两个原因,孩子真的没准备好,独立是需要内心滋生出很多力量才可以的。
另外一个就是妈妈内心在摇摆,孩子是最能感受父母情绪的,你是否有力量,你是否稳定,他都能感受得到。
妈妈主导的断奶最关键就是,让孩子明白,母爱的退出不是“抛弃”,而是你独立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是非常不赞成“隔离断奶法”,妈妈离开几天,强行断奶的(极端例子比如妈妈有抑郁症等除外)。
1、减少母乳喂养次数
最理想的断奶状态就是“不知不觉中,孩子自己也就不需要了”。所以我建议把断奶时间拉长的。
尤其是你有个明确时间节点想断奶,那么不妨提前规划给自己三四个月的时间。
一切如常的生活中,逐步开始减少一次母乳的时间,尝试用瓶喂代替。等宝宝适应了瓶喂代替后,再尝试让其他人喂代替。
等宝宝适应了这个节奏后(通常需要几天甚至一两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地继续减少母乳喂养次数。
这里需要提醒一点,如果你选择是在宝宝6-12个月大的时候断奶,那么瓶喂可以直接尝试引入吸管杯,这样也就避免了从奶瓶再调整到吸管杯的再次过渡了。
2、允许保留一小段
不少妈妈应该经历过,很多孩子白天断奶都没问题了,但是晚上临睡前那一顿,还是非要喝一点母乳才安心。
不少妈妈也明白,孩子其实并不是真的饿了,而是想寻求安抚。尤其是对开始上班的妈妈,孩子把这样哺乳看成了一天中表达亲密和思念的时光。
这个对于低幼孩子来说很正常,毕竟就像我开头所说的,母乳是安全感的维系纽带。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个人建议是可以保留这样一段特殊时光的。我见过很多为此挣扎,然后孩子反而更加需要母乳,甚至出现半夜也要喝奶的情况的。
育儿中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和孩子进入权利斗争,他越想要的,你越不给;你越不给,他越想要。不妨先满足,当然必要的口腔卫生这些需要注意。
至于所谓的“这样的孩子太粘妈妈,安全感缺失”的说法,其实是对于“安全感”认识的偏差。安全感的确和独立有直接相关性。
但是有一种独立是因为害怕,知道这辈子无人可依;而有一种独立是因为有爱,知道这辈子总有靠山。
这是完全不同的,而对于低幼孩子来说,一定是先有爱,先从内心滋生他们的力量,他们才有力量真正独立。
3、滋生力量
就像我反复强调的,“断奶”是迈向独立的一步,那么在实施断奶的同时,需要强化孩子的力量感。
力量的滋生一定需要给予者自己先有力量。
如果妈妈自己因为断奶这件事犹豫不决,难受自责,其实说明了妈妈也没有力量来完成这件事,那么我真的建议先缓缓。
两个情感上都是“虚弱”的个体,是无法有力量来处理好这场“小别离”的。
如果妈妈能保持状态稳定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抱抱孩子,多和他亲密互动,多进行高质量陪伴,多对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让孩子体会到母爱。
我知道有不少建议都会提到绘本,比如《再见,妈妈的奶》或者“奶精灵”的故事。
这个需要因人而异,比如我当年和小D就说过”奶精灵“的故事,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它抓回来!“
但我利用“我长大了”的故事,去强调,”长大了,厉害了“,她就很受用。
所以大家透过具体招数明白,这些都是利用仪式感强化孩子掌控感和力量感的方法。
今天这篇不知不觉写了四千多字,是我自己也没想到的。其实我知道大家不缺方法论,但我希望从根子上和大家聊聊。
成为母亲,会遇到太多指责和自责,会有太多“做自己”和“爱孩子”之间的打架和纠结。
作为一个早产儿的妈妈,这些我都经历过,只多不少。
但五年多的母亲历程,我愈发发现,成为母亲需要力量、底气和很多自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源源不断给予孩子爱,才能应对这一路外界的很多评价。
请永远记住,断奶是你和孩子之间的决定,这是人和人的决定,而不是一个物体替代一个器官。
请永远记住,没有人可以评价你是否是个好妈妈,除了你的孩子自己。
怀疑孩子的安全感?
看看孩子望着你的眼睛,看看镜子里你的样子。
平静稳定的妈妈,快乐满足的宝宝,这就是最有“安全感”的状态,这和喂奶多久并没有多大关系。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