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的玩具。”


“借我一下!”


“不要,玩你自己的,那是妈妈买给我的。”


“不要!我就想玩你的!”



孩子们抢玩具真的是每个妈妈的崩溃日常......


今天轮到谁输、谁赢了?或是又是你的一句“再吵就都别玩了!”收场?


孩子吵架真的很头痛,但哪家的孩子不吵架呢?


01

孙妈妈,孩子6岁、7岁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吵架,每天都在吵,能治他们的方法,不管情绪化的、理性的我都试过了。


大声吼“再吵就都别玩了!”、直接生气打人或是直接粗暴的要抢玩具的人道歉等。


也曾经试着理性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纷争,结果我得到的回应是“妈妈都站在弟弟那边。”


久了之后,孩子们一吵架就跑来找我“妈妈,弟弟拿我东西!”



我都快被烦死了......


艾比妈建议


帮孩子解决纷争,孩子们就学不会自己“沟通”了,因为他们觉得大人会解决。


所以面对孩子的“告状”,我会选择先抱他,让他知道我在乎他的感受。


然后再跟他说“我很想帮你,但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要不你先自己去沟通看看?”


当然我也不是都坐视不管,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沟通,找到解决方式,一旦发生暴力或粗口的话,还是得适时介入处理。


可以建立一些清楚、簡單的家庭规矩。


要求孩子不能动手打人、抢玩具就没收玩具、不能嘲笑彼此等。


并且告诉他们设立这些规矩的原因,也会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开始,还需要不断提醒孩子,他们才会记住。


但当孩子了解并接受规矩后,就比较不容易吵架了。


02

陈爸爸,孩子5岁、7岁


我家每天都在上演战争,家庭生活简直一团糟!


“哥哥打我!”


“是他先打我的!”


“我没有!你骗人!”


到底为什么他们不能好好相处?一气之下,我就吼孩子了。


“闭嘴,别吵了!这礼拜罚你们都不能看电视!”最后把遥控器甩在桌上我就离开了。


然后过两天类似的事件又上演了。


上班已经很累、很烦了,回到家孩子又整天吵架,骂了不听,处罚也没用,难道我真的要用打的吗?


艾比妈建议


你可以尝试着在孩子吵架心情烦躁时,先深呼吸,然后跟孩子说“爸爸上班很累,受不了你们每天这样吵架,可以不要吵了吗?”


其实孩子长大过程中,渐渐能理解爸妈需要休息与安静的心情,但是必须跟他们沟通。


如果只是生气、抓狂,吼了孩子,他们自己情绪也被影响后,你说什么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


03

张妈妈,孩子6岁、8岁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带孩子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孩子相处时一定会起争执,尤其是在玩游戏的时候......


一般我不会介入孩子的争执,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身为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扮演好“引导”的角色以及教他们“判断”。


所以我常会问孩子“那你们决定怎么做?”


有一天,班上有2个孩子吵架了,女生哭着跑来找我说“老师,他刚刚玩游戏作弊。”



只见小男孩回“我哪有!你不要乱说!”


听到这我就觉得今天大概没完没了了,谁也不让谁......


认命的,我拿出耐心开始引导孩子。


首先,我先将2个孩子分开,再一一问他们。


“你能不哭、不生气,慢慢地告诉老师发生什么事情吗?”


听完孩子个别的说法后,引导孩子分辨哪些是他的“情绪”、哪些是“事实”。



等他们心情稳定后,个别问他们“那你觉得这次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再一起讨论下次遇到同样情况的话可以怎么做?


其实除了事件发生后可以这样处理,平时我也会在跟孩子说故事或玩游戏时,就引导孩子去判断这些问题。


孩子因为在玩游戏,所以都很踊跃地表达意见呢!


艾比妈建议


孩子吵架绝对不是抛出一句“闭嘴,别吵了!”就可以解决的。


就连大人都有处理不来的事情,况且是小孩。


不要觉得孩子吵架很烦,因为那都是他们在学习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正确有效的引导才是好的。


可以试着让孩子把情绪正确的表达出来。


罢凌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较弱势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懂的“正确的吵架”,所以让那些强势的人更加肆意妄为。


学会表达后,也要教会他们尊重不同的意见及想法,毕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不尊重别人、低素质的人吧?


最后要让孩子们学会达成共识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吵架,谁也不让谁,那就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例如:轮流使用、猜拳决定等。


对大人来说也许这些都是小事件,但是等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职场一定会遇到更多争执。


到那时候就不是告状或哭就能解决事情了,所以情绪的管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从小课题。



参考资料

1. Kowal, Amanda, and Laurie Kramer.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8.1 (1997): 113-126.

2. Kennedy, Denise E., and Laurie Kramer. "Improv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more fun with sisters and brothers program." Family Relations 57.5 (2008): 567-578.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