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孩子的内驱力,这个话题一直会被问到,我以前也写过好几篇文章,都是从各种纬度来分享我的理解。


内驱力这类的软实力发展不像对付发烧感冒,只是告诉大家一、二、三就好了。软实力的培养,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路径也不是只有一条的。


比如今天我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这个话题,看似是“多”,其实如果大家都学习提炼思路,你反而会有“少”的感觉。



结合自己孩子情况,几个思路结合,很多事情就一通百通了。


内驱力的运作逻辑


什么是“脑回路”?我打个比方,我经常会我们的大脑想像成一块硬盘。


我们每一次的经历就是在上面刻下一些印记,慢慢的,大家的硬盘就越来越不一样了,这些印记就是脑回路。


上周和朋友吃饭,他刚刚做爸爸,孩子5个月叫“ba ba ba ba”,他很开心和我说孩子认识他了,叫爸爸了。


我“打击”了他一下,说他想多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发音是无意识的。朋友肯定不接受啊,和我说,宝宝就是对着他会叫“ba ba ba ba”。


我告诉他说,因为你儿子对着你说这个的时候,你表现的更加开心,这就是给了他一个正向反馈,那么他自然就会对你多做这件事。



这个例子很简单,但也非常直观地强调了脑回路的作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正面强化”,其实就是在增强脑回路,让某个行为被刻画的印记更加深,更明显。


要知道,在增强脑回路,也就是得到这些正面反馈的时候,我们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开心,会自豪,会身心愉悦。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带来的快感又会强化这个大脑“刻盘”行为,让大脑会更加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类似的经历。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戒不掉可乐,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他喝的时候都是工作压力很大,脾气暴躁的时候,一罐冰可乐下去,身心愉悦。


感官刺激带来的愉悦,回馈到大脑的感受是,脾气也好了,压力也小了,从此这个脑回路就建立了。


今天不想讲脑科学,但希望用这些简单的比喻,能让大家明白所谓的“内驱力”背后的核心运作逻辑。


那很多人看到这里肯定要问了,操作层面,具体怎么做呢?那接下来,我就来拆解一下。


增强脑回路


孩子的“刻盘”是从外界得到反馈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去考虑,我们每一次和他们的互动,是在增强还是削弱他们的脑回路。


这一点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初次体验更加关键,这也很好理解,“刻盘”上面留下的印记除非格式化,一般很难消除。


要覆盖过往经历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所花的精力时间就会很多很多,而我们的人生是无法格式化的。



因此,对于小D的每一个第一次接触的经历,我都不怎么关注结果本身,我更加关注的就是对于她脑回路的影响。


这一点其实是反常识的,大部分父母都是关注结果,结果好就开心,拼命表扬鼓励,结果不好就打着“激励”的名义,要么要求他们多努力,要么就是在责备。


这个非常能理解,为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好,我也是啊。但我更加希望的是,


孩子不仅现在好,未来也可以好,没有我监督下也能好,这一点一定是从增强她的脑回路开始的。


我们的评价,我们的语言,对于孩子大脑的“刻盘”产生的是怎样的影响?正面还是负面?



很多父母就犯难了,觉得孩子表现就是不好,怎么能昧着良心去夸呢?


其实并不是昧着良心去夸,我更加不鼓励大家了解了我今天分享的,又开始“套路化”地去鼓励孩子。


对我来说,是真正的去做孩子的赏识者,真正能去理解孩子的“不容易”。


学习任何一个新技能,结果好是惊喜,结果不好才该是常态。把这些结果放在更长时间纬度来看,其实真的没什么。


但是脑回路的刻画,每个当下都重要。


正向强化


那怎样才是正向的?


理解孩子的不容易,让他们形成“学习难的,也是会得到体谅和支持的”,而不是“学习难的,就要被骂,不如选我会的”;


欣赏孩子的努力,让他们形成“过程是会被看到的”,而不是“只看结果,那如果结果不够好,我就不做了”;


适时提供帮助,让他们形成“会有支持系统,可以提问请求帮助”,而不是“总是孤军奋战,还总要被人盯着”。



这些形成的脑内印记,也叫做增强的脑回路,对于接下来其他事件都会有强化作用。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是玩战绳的,我用力抬动绳子一段,即使我后来不再发力,之后的绳子还是会一波又一波传输到很远。


这就是增强脑回路的意义所在,孩子真正的内驱力就是让这种一波又一波的影响自动发生,一次又一次去影响更多的事情。


最终这就形成了孩子的自我认知:我可以,我能够,我做得到!


及时反馈


那肯定又有人要问啦,道理很美好,但是结果不等人啊,我一次两次可以做到“赏识”,但总是结果不尽如人意怎么办啊?几次以后,不仅是我,孩子自己也不信了啊。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就是及时反馈。


我家之前有一台咖啡机,我非常不满意,原因是,我按了按钮后,它并没有反应。然后我就会再按一下,仍然没反应。


后来我才知道,按第一次后它其实就在启动做咖啡了,只不过会有几秒钟的等待。但我不知道啊,于是再按一下,结果就是关机了。



这一点在内驱力培养上也是一样的,就是当我们在进行增强脑回路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这当中有一个滞后效应的。


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结果就像我按咖啡机一样,频繁乱按,转变策略,结果本来已经启动的机器反而被我关掉了。


如果你是认可一时的结果并不重要,真正培养一辈子的内驱力更加重要的话,当你走上这条路时,就需要理解“滞后效应”这一点。


当然,“滞后效应”一定是令人沮丧的,也容易让人产生怀疑,你我都不例外的。


所以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自己添加一些及时反馈因素,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很重要。


大目标拆分很关键,把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去放大,和过去比,看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离目标的距离,这不仅有助于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而且反过来,这也是在增强脑回路,大脑的“刻盘”机制里也学会了怎么看待自己。


一个人自发地想变好,一定就是从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开始的。


写在最后


我相信,肯定还有朋友会问,这样的一味“鼓励式教育”,孩子不会今后一点挫折都经不起,变得输不起吗?


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核心因素,参照系转换,这一点因为篇幅关系,我下一篇继续谈。



内驱力是什么?对我来说,这是人的成长加速度。


了解过加速度的都知道,我不看重起步速度,我看重的是接下来的发展后劲。


现在都在谈“起跑线”,但我们需要静下来扪心自问一下,这条起跑线是孩子本身的水平,还是我们非常努力地推孩子所达到的?


推或者不推,是每个家庭的选择。


但在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这把外力对于孩子接下来的加速度是助力还是阻力?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