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一直都说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但有些妈妈会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无法实现纯母乳喂养。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配方奶粉。


不过目前配方奶粉市场不仅种类繁多,广告打得也是天花乱坠,这个说自己含有乳铁蛋白,能提供宝宝抵抗力。那个说添加了益生菌益生元,促进宝宝肠道健康。有的商家更是大肆宣传:羊奶粉比牛奶更易消化吸收,不易过敏.....


这些说法可信吗?高价钱买来的产品真的比普通奶粉更好吗?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配方奶粉的商业内幕,看看背后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乳铁蛋白提高免疫力?



商业宣传


乳铁蛋白是母乳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不仅促进铁的吸收,还能抵抗微生物、提高宝宝免疫力。



相大揭秘:


乳铁蛋白是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和分泌物中的一种蛋白质,母乳中含量最高,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将其加入到配方奶中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还需要大量的研究证据才行。


不过目前一些低质量数据研究显示,配方奶中加入乳铁蛋白并没能提高铁的吸收率。要知道,广告和疗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另外,虽然目前美国、欧洲等诸多国家都通过了乳铁蛋白的安全性认证,但真正在产品中添加此成分的配方奶粉并不多。甚至有些产品只是在中国市场才添加乳铁蛋白,而本土则没有。当然价格也是翻倍增长。其中原因大家尽情想象吧。


况且根据目前配方奶粉中乳铁蛋白的添加量(≤100mg/100g),与母乳中的含量也是相差甚远。


乳铁蛋白这份高价花得真心不值!


  DHA促进大脑发育?



商业宣传


DHA俗称“脑黄金”,能够提高宝宝智商,促进左脑和视力发育,提高记忆力和认知能力。



真相大揭秘:


DHA是在母乳中发现的,目前研究确实可以提高视觉功能的发育水平。但是对于智商和认知能力方面,仍然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而且还有很多研究结论存在矛盾。


比如有些研究认为母乳喂养的宝宝比配方奶喂养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智力水平确实要高,但也有研究结论是无差别。而且有些研究认为在配方奶中加入DHA并不能提高婴儿的认知水平。


所以,目前这种“DHA让宝宝更聪明”只是商家为了“卖出去”做的宣传罢了,究竟是不是有效,真不好说。


鉴于研究认为DHA添加到配方奶中是安全的,而且目前大部分配方奶都添加了此成分,大家也不用过于纠结了。


 益生元益生菌调节肠道健康?


商业宣传


益生元、益生菌促进宝宝肠道健康,抑制有害菌生长,减少腹泻发生。


真相大揭秘:


配方奶中的益生元也是模拟母乳中的低聚糖,认为对维持肠道健康的益生菌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配方奶中加入益生元会有益处。



益生菌也是如此。虽然早期对于益生菌的研究结果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对其长期效果并没有明确结论。况且益生菌的添加品种、数量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益生菌和益生元一样,目前还不能作为推荐成分。


另外,美国儿科学会认为益生菌对健康宝宝是安全,但不适合喂养免疫功能不全或者严重疾病的婴儿。


  添加HMO配方,减少感染风险?



商家宣传


HMO乃母乳第三大营养,具有独特免疫功能,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促进肠道健康远胜于益生元。



真相大揭秘:


HMO全称是“人乳低聚糖”,确实是母乳中第三大固体成分,含量仅次于脂肪和乳糖。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无法消化,成为肠道细菌的食物,尤其是双歧杆菌,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说的益生元。


根据研究,母乳中的低聚糖可以促进肠道健康,降低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减少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但是人类母乳中的这些低聚糖种类众多,少则二十几种,多则130种,而且不同妈妈母乳中的低聚糖结构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位母亲,在哺乳期低聚糖的组成也在不断变化。


而那些添加了HMO的配方奶也只有那么一两种,与母乳相差甚大,能不能达到相同的调节肠道健康的功效,也是需要进行大量研究才能确定。


大家可以给宝宝尝试,只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罢了。


 独家OPO配方,更接近母乳?



商家宣传


含有OPO结构脂,促进脂肪和钙吸收,帮助有益菌生长、减少哭闹、软化粪便。


真相大揭秘:


OPO实际上是一种结构化脂肪,也是在母乳中发现的。


研究人员发现,母乳中约70-75%的棕榈酸被酯化成甘油三酯的SN-2的位置,因此OPO的化学全称是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简称SN-2棕榈酸酯。


母乳中棕榈酸被酯化的位置,使其有助于脂肪和钙的吸收,同时可以帮助有益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健康。还有研究认为对减少哭闹和软化粪便也有一定作用。


我们知道为了让配方奶粉中脂肪酸的比例更加接近母乳,会额外添加植物油。可是这些植物油中的棕榈酸的位置不同于母乳,主要位于甘油三酯的1或3的位置,仅有8-10%的棕榈酸位于SN-2的位置。


这种结构的棕榈酸酯会与钙结合形成皂化钙,不仅不利于钙的吸收,还导致粪便干硬,从而增加便秘的发生。


于是就有人通过酶法脂交换技术,将植物油中棕榈酸的位置发生改变来模拟母乳脂质分子结构,希望达到母乳相同的效果。


可惜的是,目前关于OPO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虽然有研究表明含量高的OPO婴儿配方奶粉优于含量低的产品,但含量高的OPO婴儿配方奶粉依然无法与母乳喂养相媲美。况且怎样的含量才算“高”也毫无标准。


因此,这种“高含量”的OPO配方奶粉对婴儿到底有哪些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喝水解奶粉预防宝宝过敏?



商家宣传


水解配方奶粉对牛奶蛋白进行了水解,分子更小,能够预防过敏的发生。对于牛奶蛋白有高过敏风险的宝宝,更是最佳选择。



真相大揭秘:


无论任何时候,母乳都是宝宝最好的口粮。目前没有证据支持水解配方奶粉比母乳喂养更有利于预防过敏性疾病。即便宝宝有高过敏风险,也没必要放弃母乳而选择水解配方奶粉。


对于无法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虽然有些研究认为出生后头4-6个月用水解配方奶粉代替普通配方奶,可以预防过敏性疾病,但这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尤其是对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另外,对于不能完全母乳喂养的高风险的婴儿来说,过去一直推荐水解配方奶粉,认为其对预防过敏性疾病尤其是湿疹效果更佳。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水解配方奶粉和普通奶粉在预防过敏性疾病方面并无差别。


以至于很多权威机构对此建议产生了质疑,比如美国儿科学会(AAP)和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研究所(EAACI)。实际上,澳大利亚临床免疫学和过敏学会ASCIA)已经不再推荐使用水解奶粉替代普通配方奶了。


羊奶粉比牛奶粉更好?



商家宣传


羊奶粉比牛奶粉更好,也更接近母乳,易消化、易吸收,不过敏、不上火。


真相大揭秘:


无论是牛奶配方还是羊奶配方,生产标准都是相同的。其中的营养含量也都是模拟母乳成分而来,比如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再比如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等。因此无所谓谁更好。


至于羊奶比牛奶更不容易引起过敏也只是商家的宣传噱头目前没有研究表明羊奶配方的过敏性低于牛奶配方。如果宝宝确诊对牛奶过敏,也不能使用羊奶配方,因为二者之间的蛋白质非常相似,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可见,选择羊奶粉还是牛奶粉,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宝宝满6月,要换2段奶粉?



商家宣传


不同年龄段宝宝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宝宝6月龄之后要更换2段奶粉,1岁后换3段、4段,否则营养跟不上。


真相大揭秘:


目前针对足月儿的普通配方奶,会根据年龄段不同,分为1段、2段、3段等不同阶段的奶粉。


通常来说,1段奶粉是针对0-6个月宝宝的(有些会直接标注0-12个月)。这些2段、3段甚至4段奶粉,商家宣称是专门为6个月以上宝宝研发的,又被称为延续配方奶。



其实根据目前的研究,6个月之后更换延续配方奶对宝宝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不同阶段配方奶在成份上稍有调整,适应宝宝不同年龄段的生长需要。但是并不能替代母乳或者辅食。


另外仔细看看我国针对婴幼儿配方食品(针对0-12月龄)和较大婴幼儿配方食品(针对6-36月龄)的食品安全标准,你会发现前者的限制条件更多、也更苛刻,其安全系数也会相对更高。


至于针对1岁以上宝宝,如果饮食均衡是可以直接选择纯牛奶的,3段、4段配方奶粉更是不需要了。




参考资料

1.Jantscher-Krenn E.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and their potential benefits for the breast-fed neonate..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2350049,2012/02.

2.J. Bruce German,.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Evolution, Structures and Bioselectivity as Substrates for Intestinal Bacteria.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61563/,2008.

3.Miles EA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 of palmitate in infant formula triacylglycerols on health outcomes..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821313,2017/08.

4.SN2-Palmitate Reduces Fatty Acid Excretion in Chinese Formula-fed Infants.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32008/,2016/02.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