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2019年令我非常震撼的一件事,就是张泉灵老师带着她年仅12岁的儿子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


看了他们登山的全过程,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都会带孩子进行极限挑战。


登上乞力马扎罗


Kilimanjaro(乞力马扎罗山),意为“灿烂发光的山”,是登山界的入门级别,海拔5895米,被称为“非洲之王”。



登山和爬山不同。


登山需要专业的向导、专业的支撑系统才能到达山顶。


12岁是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允许参加登山运动的门槛年龄。


张泉灵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功登上乞力马扎罗山,也没指望她儿子能在12岁成功。


极限是在登顶前的36小时开始的。


这36小时,就像一场噩梦,还是高潮迭起的。


早上7点,他们从3700米的营地出发,奔向4700米营地。


越往上走,越感觉到严重的高原反应,头上像戴了紧箍咒,闷闷地疼,行动费力。


就这样,还要走10-11个小时抵达营地。


在奔向4700米营地时,由于张泉灵的儿子高原适应能力弱,遇到了肌糖元和肝糖元耗尽的情况。



这种感觉就是,头脑特别清醒,但是身体一点都动不了,只能等着登山助理把能量胶放进你的嘴里,把你救回来。


这样的危机情况,在登顶时,张泉灵和他的儿子各经历了三次。


如果没有登山助理,那后果无法想象。张泉灵的儿子说:“我终于明白,珠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尸体了。”


在到达4700米营地前的最后几百米,张泉灵就在营地门口守着,看着她儿子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走一步停一下,这几百米就像走了半辈子,看得着,走不到。


到了营地,张泉灵问她儿子:“你是不是不理解为啥有人花钱买罪受?”他答非所问:“明天我还上。”


又或许,这是最完美的答案。



登山最最难的部分是,你怎么熬过无数个你想放弃的时刻。


这个,没有人可以依托。


不容易的不是累,而是继续往上。


23:00他们继续出发,要走大约7-8小时后登顶。


因为每个人都有专业的向导,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出发,这是最安全的做法。


所以,张泉灵没有和她的儿子一起出发。


她在临走前,和儿子的登山向导说:“安全底线,你们专业的定,让他下就下。安全之上,让他自己决定。目标,我不决定。”


一路只能看见前面如长蛇阵般的头灯队。在山顶,风的硬、云的湿,都加剧寒冷的痛苦。


张泉灵那天,在山顶上等孩子等了很久,但是不知道他会不会出现。


当快要冻得神志不清时,她看见了孩子的橙红色羽绒服。


那一刻,她眼角湿润了。


她问儿子,你为啥逼自己上来。教练不是说如果不行,就下去吗。


12岁的儿子和她说:“来了不就是为了爬到顶么?”



张泉灵最后总结说:“一个男孩的成长,自信的建立,总是这样完成的,超过他自己想象的可能,超过他的父母,最后,还是超过他自己。”


在那座“灿烂发光的山”上,张泉灵的儿子找到了自信。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为什么要讲这件事情呢?


因为,但凡做母亲的,总是习惯为孩子的将来考虑。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在学校里面学习的知识,有可能还没出学校的门,就已经过时了。



就像郭德纲相声里调侃于谦时说的:“于谦学的是BB机修理专业,结果他还没毕业,BB机先毕业了。”


现在,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了。


有多少,毕业即失业的例子,就出现在我们身边。


未来,有80%的职业,都会是我们现在没见过的。

就像现在的很多职业,我们的父辈也看不懂一样。


面对这样的世界,谁也没有自信说,自己不会焦虑。


就像张泉灵说的那样: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这就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当你已经过时了的时候,你的教育和建议还有什么用呢?


在养育CC&DD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父母的干预养育中,什么才是最有用、最不会过时的。



尤其是这届孩子,被保护的太过完美,太过玻璃心,话讲难听了受不了,被严厉批评了会哭,输了会气得直接放弃。


老实说,他们远没有我们这代人“活得有韧性”。


我常常想,若如此脆弱,长大之后,面对生活艰难的种种,他们是否有迎难而上的能力。


看到张泉灵这次带孩子登山,我好像更加清晰了养育的一条,那就是一定要给予孩子“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重复相信自己”的机会——直至让她相信,只要自己愿意,什么挑战自己都能、都敢尝试!


一旦把这种信念种进孩子心里,未来再怎么翻天覆地,他都不会活得太差。


我们,可以怎么做?


不过,带孩子突破自己,并不一定非要去登一座高峰,或者,穿越几十公里的戈壁。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让孩子挑战自己的机会,而我们普通父母只需要做好两件事:



1、放手给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


与以前父母的大撒手式养育不同,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总是老鹰护小鸡似的保护。


孩子学走路时,摔一跤,就赶紧去扶。


玩滑梯,步步守护,生怕上楼梯踩不稳。


而且见不得孩子在艰难中多呆一秒:


衣服穿不好——我来!

鞋子穿不好——我来!


我们总觉得,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小事,娃做不好也没关系,但等孩子真正需要自己做大事的时候时候,就会发现,靠自己——不行。


反观那些独立性强的孩子,父母往往会对上述独立性的行为都会大撒手。


不仅如此,还会鼓励他们做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行为:很小的孩子就在社区的游乐场摸爬滚打,摔倒了、哭完了、再站起来继续;很小的孩子在攀爬架上摇摇晃晃,看的心脏都要跳出嗓子了,家长只是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却不制止。


这些“狠心”的行为,其实都是锻炼培养孩子敢于挑战自己的能力。



2、筑造安全感帮孩子克服心理障碍


既然是有挑战性的行为,就说明有一定的难度。


知难而退是孩子的天性,想要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就要给足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战胜恐惧,更愿意接受挑战。


这几天CC在学倒立,是乒乓球课上教练的要求。


最初她想做,但是不敢,为了消除恐惧,给予她一些信心,最初我们建议她在沙发上倒立,很简单也很安全,她成就感大增。


然后,C爸又用各种形式锻炼她的手臂力量。


确保力量支撑上没有障碍后,她开始挑战在垫子上靠墙倒立:第一次上去就失败了。手离得太远,腿没靠到墙、直接掉了下去撞到了旁边的衣柜。


虽然不太疼,但这种惊吓让她瞬间就懵了,要打退堂鼓。


为了降低伤害引发的恐惧,我们在垫子上铺上褥子,头部靠好枕头,周围放一圈被子和其他毛绒玩具。


一切的一切都在打消她的不安。



但她还是不敢,于是C爸给她传授技巧:手不能离太远,并铺了一个小被子做参照标准,告诉她手拄到被子边缘是最佳距离。


看她还是不敢,C爸站到旁边,一直重复:爸爸随时会接住你,你是安全的,不会有问题。


这些话对于CC来说,就像安慰剂,帮助她克服心理的障碍和恐惧。


她开始了自己的挑战之路,无数次之后,她终于成功了。


就像很久之前,她克服被摔的恐惧学会了自行车一样,她又学会了倒立。


后来CC得出一个神总结:钢琴我可以自己学不会,因为需要别人教我,但是倒立我必须要学会,因为没人教(这是我自己的事)。


画外音就是,钢琴我学不会,还可以把责任推卸给老师,但倒立,没人推卸。



没有了依赖和退路,反而明白,得靠自己。


所以,孩子是最精明的生物。当他可以选择“退”的时候,就不会全力以赴去“进”。


成年人总熬的那句鸡汤:你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有些时候,你不逼他一把,他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他超越自己的次数越多,他的自信就越强大;他敢于挑战的东西越多,日后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


所以,不要用所谓的父母之爱,禁锢了孩子本可以冲上青天的未来。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