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2、3岁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摔倒,在不是特别严重、她可以忍受的疼痛范围内,她都会捂着痛处坚定地跟我解释:我不疼,我没事儿。
但有的时候她明明摔得很重,我看着也很疼,明明是她受了伤,反倒像是她犯了错。
开始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毕竟比起没事哭鼻子,这样的CC看起来更坚强、更懂事了一些。
直到某天我造访一个二胎家庭,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
那天去一个二胎家庭做客,两个孩子在客厅一角玩。
期间,弟弟把姐姐推倒了,姐姐大哭,妈妈立马过去,扶起姐姐说:宝贝,没事儿啊没事,别哭了。
许是真的疼、许是惊吓,姐姐依然止不住哭。
妈妈接着说,“我看到了你是蹲着的时候屁股着地了,这没有多高,没有很疼,好了,别哭了,我们姐姐是不是最坚强的?”说着,语气也慢慢严肃了起来。
姐姐终于忍住了哭声,接着玩了起来。
没过两分钟,弟弟又把姐姐推到了,这次是肩膀撞上了旁边的凳子。
正好这个时候妈妈去了厨房,我下意识的,赶紧过去准备扶起、安抚。
姐姐却立马站起来,捂着肩膀跟我说:阿姨,我不疼!
看得我一阵心疼,因为那语气,是如同做错事般的“解释”,抑或是强装镇定的自我安慰。
刚好妈妈从厨房出来,姐姐非常自豪地说:妈妈,我刚才摔到了,我都没哭。
妈妈笑着夸奖,我们宝贝真坚强!
我被打断没说出口的那句话是:可是,你明明有事啊。
由此及彼,我便发现了这个姐姐跟CC身上的同一个问题:有时候太懂事,超出了她们年纪应有的得体,也超出了不属于她们这个年纪的讨好。
这个姐姐的例子,我一眼便能看到问题的要害:在有了弟弟的竞争之下,她想要找准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得到爸爸妈妈的注意,那么就只能在弟弟做不到的方面比弟弟做得更好,显然,妈妈已经格外表示出欣赏她“不娇气”这个品质,她只有比弟弟坚强、懂事、宽容,妈妈才会看到她,夸奖她。
但是CC的问题我反思了良久,彼时,她一直是家里的独女,没有竞争对手啊,但我立马也明白了,虽然她没有竞争对手,但是让妈妈喜欢、被大人肯定的心,哪个孩子不是一样的?
又分什么一胎?两胎?
摔倒了,被小朋友打了、搭不好积木了,每当孩子遇到我们眼中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的时候,我们都会下意识地说:
没事儿,多大点事儿?
不哭,这有什么好哭的?
如果孩子依然不买账,我们就开始鼓励:
好了,好了,我们宝贝最坚强了!你是男子汉啊,男儿有泪不轻弹的!
看上去我们陪在了宝宝身边安慰他、鼓励他,实际上,我们完全否定和忽略了宝宝的情绪,我们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潜台词在强调,你不疼,你不该疼,你不该哭。
他们哭就是因为他们“有事”:
摔倒了会疼、被打了会委屈、搭不上积木会沮丧。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没事的/不要哭”,会让宝宝感觉更加糟糕。
如果大人最后没了耐心,甚至转为了发脾气:哭哭哭,就知道哭,屁大点儿的也值得哭鼻子!
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默认这种既定事实,然后调整自己适应这种新的、与本能相反的生存模式:
妈妈不喜欢动不动就哭的宝宝,摔倒也不哭妈妈会开心。
妈妈也不喜欢不分享的孩子,我把我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妈妈会夸我。
为了完成妈妈们的期待,孩子们就要压制自己的情绪,尽管有时候确实有点儿疼,尽管有时候,真的不想分享。
一不小心“破功”了,反而要麻溜儿爬起来解释:我不疼...我给小朋友玩…我就是再拿一下下再给他….
我们鼓励孩子变坚强、变大方的初衷,不知不觉就走偏了,变成了一种只看目的、不顾过程的残忍。
我曾在一本心理学著作里看过一个案例:
有位9个月的宝宝,他的父母是聋哑人,但孩子是正常的,有一天他在地上爬的时候磕到了头。
他坐在地上转向妈妈,开始哭。
他张大嘴巴,脸扭成一团,泪流满面。但让人吃惊的是,他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即便只有9个月,他也能感受到父母听不到的事实。
在这个案例中,年龄再大一点的孩子则会用“使劲跺脚”的方式向聋哑父母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尖叫...
因为父母感受到震动才会做出反应,而对声音不会。
可见,每个孩子天生的洞察力,都会指引他们调整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
让孩子变大变强,是必须也是不可逆的,孩子会慢慢长大,不能每件小事都能由父母代劳,也不能每个小情绪都由父母来安抚。
但是生命的初期,父母应该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排解自己情绪的机会。
正确的做法是:
● 承认宝宝的情绪和感受:摔倒了,你有点疼,或者,摔倒了,宝宝吓了一跳。
● 然后,给宝宝一定的安抚(其实这也是教给宝宝正确的处理方式):揉一揉,就不那么疼了,吹一吹,就好受一些了…亲一亲,就好多了。
● 最后,允许孩子宣泄:想哭就哭一会儿,妈妈抱一抱。
即便是男子汉,哭也没什么好丢人的。
即便是家中长姐,哭也是被接纳的。
即便已经长到很大、很大,只要还有妈妈,就有一个可以哭泣的怀抱。
其实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他们反而平静的更快,哭一哭马上就能复原,注意力很快能被其他事情吸引,并不会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反倒是,我们越否定孩子、越想把他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的时候,他们才会哭得更厉害。
C妈说
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痛苦才能成长,但这种成长是对自己情绪的接纳,而不是对别人情绪的妥协。
愿我们,没有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那个逼孩子妥协和讨好的家长。
当孩子疼了、委屈了,我们能够抱抱他,放松的接纳他,让他知道,他可以痛、可以哭。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