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去超市买东西,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


本着凑热闹的心情,就过去看了一下,结果发现是一个妈妈在训斥自己的孩子。


原来是小男孩想要买巧克力吃,但是他妈妈不给他买。


于是小男孩就偷偷地拿了一块放在自己兜里,以为可以“蒙混过关”。


结果结账的时候触发了警报,被发现了。


这种事情,搁谁身上谁不得发火。


周围人劝那个妈妈,“孩子贪玩贪吃,说说就算了吧。”


妈妈对孩子说:“小时藏针,大时藏金,你以后就是个小偷。”


孩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哭。


我在边上看着,实在有点于心不忍,就走开了。


孩子是犯错的最好时间


其实,作为妈妈,我一直都期盼CC犯错。


很多人大概要说了:“盼着孩子犯错?这是亲妈么?”


绝对是亲的哈~


为什么?


因为家庭和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提供一个孩子可以犯错,但是又不会有严重后果的地方。


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的。


他还说:“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地方,可以让孩子不停地试错,然后不停地去改正,最后把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熟的大人,然后进入到社会。”


如果孩子不犯错,那么一个乖宝宝的下面,一定隐藏着家长不知道的缺点。



相信我,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完美的。


就连这次疫情,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崇拜到骨子里的钟南山老先生,小时候也犯过错,甚至在现在看来,还是关乎品质的大错。


钟南山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


有一次,学校要收午餐费,所以妈妈把钱交给钟南山,让他去交给学校。


后来,他妈妈想去学校了解下钱是否交上去了,结果发现钟南山不仅没有交钱,还把钱偷偷拿去买零食吃。



妈妈知道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钟南山的爸爸。


钟南山非常紧张,他害怕即将面临一顿教训。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爸爸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话:“南山你想一想,这样的事你应该怎么办?”


这一句批评,让钟南山整整一宿没睡,辗转反侧了一个晚上,他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的行为。


这件事过后,他也慢慢开始学会了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我们看来,一个不得了的错误,经过钟南山爸爸的一句有份量的“教训”,就变成了孩子成长的动力。


孩子犯了错,是一定要批评的,但批评孩子也是有很多技巧。



批评可以是一支画笔,也可以是一把锤子。


一个好的批评,就像是用画笔在花瓶上添彩,变成一件艺术品,能够让孩子明白很多道理,更好的生活;


而一个坏的批评,就像用锤子把花瓶敲碎,孩子的自尊心碎了一地,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叛逆心理,形成不自信的性格特点。


什么是一个好的批评呢?


1.批评的原则: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孩子成长是很快的,有些行为只是当下某个年龄段的特殊表现。


比如,2岁多执拗期的孩子,干啥都不合他的意,总是爱发脾气;


孩子四、五岁的时候,睡觉拖沓、做作业拖沓、吃饭拖沓,总之干什么都拖沓。


如果我们忽略孩子正在成长的这个事实,轻易给娃贴上了标签,从心理上认定孩子是一个坏脾气的孩子、是一个小懒虫,那就可能影响他的正常成长轨迹。


因为贴标签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变成一个心理暗示,让孩子陷入自证预言的大坑。


自证预言指的是,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别人说的那样,久而久之就真的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拖沓了。



撒切尔夫人说过:注意你的想法,因为这会决定你的言辞。


当我们心理上给孩子贴上标签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在语言中带出来,不自觉地传达给孩子。


真正地批评孩子,都是具体的、有指导性的、而不是泛化的,让人一头雾水的。


C妈也给大家分享一个不贴标签的技巧——换一种表达方式。


把以人称“你”开头的指责性言论,换成更中性的无人称表述“发生了什么”。


比如CC抢了小表弟玩具,小表弟大哭。


如果我问:“CC你干什么了?”


这对本就心虚的CC来说,这句话就已是一种指责了,那她的第一反应会是狡辩、逃避——“不是我的错,是弟弟不好。”如此,我们肯定会更气。


但如果我问:“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提问,并没有站立场,孩子就更容易正视问题本身——“我想玩弟弟的车,他不给我。”如此,我们继续解决具体问题就可以了。


对我们自己而言,中性的表达,也更容易帮我们自己摆正心态,避免陷入上来就给娃贴标签的泥沼。


2.把问题外化,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批评孩子,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在愤怒的时候,把该说的不该说的一股脑全都说出来了。


甚至,以前犯的错误也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其实批评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还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错了,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不过,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并不简单。


毕竟,让人承认自己错了很难,尤其是孩子,不要以为孩子没有自尊心,恰恰相反,小的时候往往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


家长往往心智成熟,当我们自尊心受伤的时候,自我调节的手段有很多。


而小孩子心智不成熟,缺少自我调节的手段,自尊心受伤,往往就会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


那怎么和孩子分析错在哪里呢?


我用在CC身上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问题外化。


问题外化,就是家长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场上,共同面对问题。


不是你和孩子对峙,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和问题对峙。



还说开篇那个例子,我可能会这么做:


“妈妈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是不是想吃巧克力的想法一直在你的脑袋里转呢,这个想法是不是让你不自主的就想拿一块巧克力走呢?但是又怕妈妈说,才不告诉妈妈的?偷偷地拿走一块巧克力,是一个坏的想法哦,我们要不要一起打败这个坏想法呢?”


这样说的关键是,我们把孩子偷拿巧克力的这个行为,和孩子本身剥离开,孩子是孩子,坏的想法是坏的想法。


你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打败这个坏的想法。


当我们把问题和孩子剥离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就容易接受的多,而家长也会更冷静。


3.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批评孩子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批评孩子不对,却不指导孩子改正。


那么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孩子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就像前面所说,儿童时期犯错的意义在于通过“犯错-知错-改错”,进而会成长为更优秀的大人。



很多人恰恰落下了重要的最后一步。


孩子犯错,一定是因为他在处理某个问题上出现了困难。


如果屡教不改,那只有一个原因,说明他始终没有找到改错的方法。


而这些地方,恰恰才是父母或老师应该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


疫情在家的这段时间,CC一整天都在家里玩,玩完玩具,经常不收拾,这一摊子,那一摊子。


如果你叫她收拾,她就会把所有玩具堆在一起,塞到床底下或者堆到墙角,弄得乱七八糟。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反正下午我还要玩,再拿出来多麻烦呀。”


C爸那么洁癖,自然是难忍,不知道为这个问题说过他多少次,说完人老先生就屁颠屁颠的一件件帮她复位。


后来我跟C爸说,如果你真的有心纠正她这个问题:


1、让她明确的知道该怎么做。(玩具收好,只是一句泛泛的要求,对孩子来说,集中堆墙角也是一种收好,她并不理解你的标准)


2、让她明确的知道不这么做有什么问题。(我要是CC,我也不收,最坏的结果不就是被你叨叨几句,最严重不过一顿批评,有什么影响。)



最后,为了让她能收拾好玩具,C爸特意给她画了一张示意图,乐高放到床底下的收纳盒里、娃娃放到架子上、绘本放到书架里,前几次,C爸还带她一起收拾,确保她熟悉了流程。


而且规定如果玩完之后自己不收,拖到爸爸收的话,爸爸有权利把一个最喜欢的玩具没收3-7天。


但爸爸亲自收之前,会给到一次提醒——你再不收的话爸爸要开始收了。


孩子不可能说一次就奏效,所以,对于这些需要改的小毛病,立规则、给空间、留余地,一个也不能少,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不动摇,长久下来就会有神奇的效果。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