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看过最让人难过的新闻:


一个新手妈妈在线上参加了一个付费的“训练婴儿睡眠”的课程,训练3个月的孩子独立入睡的能力。


方式是把孩子和妈妈分房,而且是睡在完全漆黑的房间里,妈妈只能在外面看监控。


结果孩子在睡眠过程中翻了身,却没办法自己再翻过来,就一直保持着趴睡的姿势,而且小脚还不小心卡在了婴儿车的栏杆缝隙里。


(视频里,宝宝一只脚卡在围栏上了)


在此后的两个小时里,能看到宝宝经历大哭、抖动和体力耗尽的全过程……


让人痛心的是,在宝宝陷入死亡的这两小时里,妈妈一直在微信群咨询,现场情况和视频都发在群里,相当于一次死亡的全程“直播”,却始终没走进房间看看孩子状况到底如何……






一个多小时过去后,孩子毫无动静。


两个小时后,当她进去房间喂奶时,孩子已经没了呼吸。


视频看的人非常难受,让你恨不得钻进屏幕,把那孩子卡着的脚拿出来,再把她抱起来安慰。


可是,没有任何人去救她。


这件事发生后,网络上有各种声音,或声讨、或谴责、或同情,既愤怒当事人妈妈的无知,又同情她失去孩子的心酸,还憎恨无良机构的缺德。


今天我不想聊太多事件本身,甚至也不想聊睡眠训练(一想心就疼),我只想聊一聊,看完这个事件我的感受。



一路养孩子过来,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观点:


有些完全就是错的,比如这个事件里什么狗屁解锁趴睡;


有些当下被证明是正确的;


还有些同时存在两种完全相反观点,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C妈想说的是,当理论本身也无法被证明、或者当理论跟你做母亲的直觉相悖时,你该怎么选?


而我想用我的经验告诉你,当必须在“正确”和“感觉”中做出选择时,请选择做母亲的本能感觉,止步正确!


我跟C爸写过很多科学的育儿方式,几乎每次都会写上一句,理论如此,实际还是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


曾经收到过一位妈妈的留言,觉得我们这么说,就等于在声明免责条款——说半天也不给一个明确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写?


不是为了免责,而是因为我真的养了孩子,我知道养孩子最重要的,是感受在上,规则在下。


undefined


说说我自己的养育经历。


因为CC当年睡眠真的太渣了,所以我特别在意DD的睡眠情况,从他出生开始就努力想把他往规律作息路上引。


月子里我请的月嫂,也是比较懂科学育儿的,我们都知道尽量要让孩子一次性吃饱,不能过于频繁的喂零食奶。


但DD总是吃几分钟就睡,然后睡一会儿就醒。


理论上讲,他这个体重的宝宝每次进食应该25-40分钟:



至少应当吃到10分钟以上,否则孩子可能吃不到有营养的部分:




为了让他醒足够长的时间来吃饱,你可以摸摸宝宝的小手、小耳朵、摩挲摩挲他的后背,让他保持清醒多吃些。


可即便全套做下来DD最多也就吃7、8分钟。


我们判定,他是因为没一次性吃饱,所以很快就饿,导致睡眠不好。


于是月嫂在第7、8分钟之后,开始更加频繁地晃DD的手、拽他的小耳朵、捏他的背。


我有点犹豫,显然孩子已经“醒不动”了,但我又明白,如果不让他保持清醒,他确实就不会继续吃了。


月嫂安慰我,得让他一次性吃饱,才能睡好,正是因为明白她说的“理论上对”,所以才允许她一次又一次的这么做了。


直到3天后的某一个深夜,又继续了这样一轮之后,我突然听到几乎又睡过去的DD哇的哭了一声,我抬眼看月嫂,她说“怎么都没用了,我弹了一下他的脚心。”


我想你能明白我那一刻的心情,我愤怒月嫂的“不择手段”,也终于明白,这就是自己该“止步”的地方


于是跟月嫂说,不要再做超过轻轻摩挲之外,让DD继续保持清醒的其他操作了,他能吃多久就吃多久


月嫂笑着摇头,说我太心疼孩子,跟我解释这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现在不培养习惯,孩子永远不会好好吃、好好睡,这也会影响他的生长。


我十分理解她的恨铁不成钢,她一定觉得我是一个过于溺爱孩子的妈妈。


但是,我懂很多育儿知识,但我更爱我的孩子。



如果是新手妈妈,我也许真的会无条件的信她信书,我会焦虑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每次吃30分钟,而我的孩子却只吃5分钟?


他吃不饱,吸收不到后奶的营养,生长曲线要是低怎么办呢?身体和大脑发育受影响怎么办?


我要如何做我的孩子才可以达到标准?到底是我哪里做的不对?


我也许真的会为了让DD保持清醒,任由月嫂做各种事,甚至用弹脚心、把已经困得死去活来的宝宝生生吓醒这种方式。


尽管我也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心疼、是不舒服,但很显然,这就是“正确的事”。


可是我已经养大一个太难养的CC,我明白了,孩子各有不同,没有什么事比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更糟糕。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DD到现在已经可以坚持4、5个小时不吃奶,但他每次吃奶依然超不过10分钟


也许他吃奶效率高?也许我的奶质量好?


Who knows?


只是如果当时我没有停下,事后真的会觉得自己在作孽……


所以,即便是当下被证明是科学的养育方式,当它与你直觉相悖时,也不需要盲从。


哭声免疫法也曾被证明有效,一代父母都入了坑,还记得马伊琍二胎之后的悔恨吗?



用哭来表达需求,是婴儿的本能;受不了婴儿哭,是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


当正确与本能冲突时,选择本能不会出错!


undefined


这类冲突并不是新手妈妈的专属烦恼,养育CC这6年以来,这种碰撞从未停止过。


CC幼儿园刚学诗的时候,有一次白天老师教了一首诗,群里通知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了,不会的小朋友晚上家长再教教,学会之后录视频发群里。


CC回来我一问,几乎是一句都没记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了,她一句都不会,我就已经开始焦虑了。


吃完晚饭就开始教,但就是学不会。


我从最开始超有耐心“错了一个字哦,咱们再背一遍吧”、到渐渐没耐心“又落了一句,重背”,再到完全失去耐心“一共就20个字,怎么就记不住呢?”


接着背,学不会今天晚上所有的活动都取消!


一整个晚上2、3个小时的时间,CC都没有背会那首诗。


到后来,我已经非常明白:我已经没有耐心了,这也早已超过了CC专注学习的极限,她只是在我说一句、她跟一句的机械重复,她肯定是学不会了。


但我就是停不下来。


执拗的坚持让她背,较劲的不肯让步……


因为我身上背着老师的要求,背着自己的期望,背着孩子未来的学业。


CC一直在说,这首诗太难了,我学不会。


我一直在说,一首诗就觉得难,你知不知知道以后正式上学会更难?别的同学不都在背,不也都会了,你也不是不行?


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连一首小诗都学不会,你以后怎么办?


尽管我的感觉告诉我,继续这么做就是把孩子往不喜欢学习的路上逼,也是开始挑战我们的亲子关系,但我停不下来,是因为“学会这首诗”就是当下的我认为的“正确的事”。


导致一段时间里,CC只要听到当天的家庭作业有背诵古诗,就想哭。



好在,CC一直以来是个高需求的孩子,她不会跟大人妥协、不会对大人屈服,她很看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她叫着板跟我反抗的时候,我明白了,去他的古诗吧,没有什么比我们亲密的亲子关系更重要!


于是,我再也不逼着她“背会”,只是每天散步的时候、睡眠熄灯的时候,领着她念几遍,不再设“必须学会”的指标,没想到,她反而学得很快!


我明白每个妈妈心中都有一杆尺子、一个无形的标准。它也许来自育儿书、也许来自其他妈妈、也许来自老师、社会。


我们总是奔着一个目标,希望孩子可以那样,当他达不到的时候,就开始焦虑。


这没有错,初衷都是好的,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偏了。


一味地追求“正确”、“标准”,即便感觉已经告诉你不对头,却为了“你认为的正确”执拗地坚持,最后伤了孩子(身体或心理)。


孩子的安全感、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养育的底线,在满足这个前提下,其他的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我们学习的所有科学育儿的方式,都是拐杖,只是帮你去接近所谓的正确……


我们可以让孩子向某个目标去努力,但是,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没有任何一把尺子可以丈量所有孩子,即便这把尺子听上去再科学!


如果你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再往前一步,对孩子和亲子关系的伤害大于收益,那里,就是你该止步的地方……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