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经常会听到“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但近些年,细观高考状元,多集中在省会或者名校,家教极好,素质全面。
很多人都在说,如今的趋势,是比你有钱人家的娃比你娃还努力,地主家也不产傻儿子了图片。很多牛娃,都是父母优秀、家境殷实、自信乐观。
还记得3年前父亲是外交官的北京高考状元熊选昂实事求是的一席话:
教育真的要按阶层或者金钱来划分了吗?
如果不是,“又有钱又优秀”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先来看一项研究。
贫富家庭的孩子三年累计词汇
竟差3000万?智商值差30?!
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发展心理学奠基人托德·里斯利做过一项非常著名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幼儿三周岁之前听到的词汇数量,贫富家庭之间的差距竟然有3000万之大!
他们跟踪调查了49个家庭,其中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处于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0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贫困水平的有6个。
研究整整进行了三年,通过记录这些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以及数据对比,最后得出了3000万累计词汇差的结果。
如果没有数据报告,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研究结束时,研究团队对这些孩子进行了智商测试,贫困家庭孩子的智商值平均为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这样的结果是惊人的!
而且时隔六年以后,当贝蒂和托德再次回访时发现,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无论是语言能力、学习成绩还是目前的词汇量,都更好!
这和他们当年的预测是一致的——这3000万字的差距不仅会影响到孩子早期的阅读能力,学校后的学业表现,甚至还会产生社交、成年之后的收入差异。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孩子们并不是生来就聪明,是成长环境让他们变聪明。
除了词语数量外,贫富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但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二者每小时获得的口头批准分别是40个和4个。
那些出生在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的小孩,一出生就在一个语言丰富、正面的环境中熏陶着。
低收入家庭生活的窘困与不顺,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心情与孩子交流,很容易采用一些简单消极的命令性短句,比如:
不许哭!
不要碰!
坐好!
这样孩子的大脑,每一天的发育都比语言丰富家庭的孩子大脑发育落后一些。
然而,贫富差距不过是表象,真相是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长更善于沟通、回应和有积极的状态。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的一个新项目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
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也说:父母和孩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这非常神奇!
可见学龄前父母的语言以及亲子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和大脑发育是何等重要。
美国儿科专家Dana Suskind教授认为:孩子并非天生就聪明,而是通过与父母的对话和互动而变聪明的。
看到这儿,悬着的心终于又可以放肚子里了,其实真正拉开孩子之间距离的,并不是金钱和地位,就算不是高知、高收入家庭的普娃一样具备竞争力,那就是父母和孩子多聊天,好好聊,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语言发展。
具体又该怎么做呢?
3T原则法,聊出一个聪明的娃
如果你也没有头绪,不知道如何正确的陪聊,C妈可以给大家分享Dana Suskind教授提出的3T原则——即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说话。
我平时跟CC&DD沟通,也会有意注意这三个原则。
虽然现在CC刚上一年级,目前还没有涉及到最直接的成绩,但是她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远超过了我的预期,也让我很放心,回想起来,也算没白费这些年说的话。
01
Tune in 共情关注
用大白话说就是在一个频道上。
这是第一步,这一点在孩子还小,尤其是三岁以前尤为重要。
在很多人眼里“孩子小,不懂”所以家长很习惯“我行我素”。
比如,孩子在玩积木你觉得无聊给他聊绘本,孩子在玩沙土,你觉得无趣拉着他数数。
看似在说更有意义的内容,但实际上根本没跟孩子在一个频道上,这样说话明显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并在合适的时机谈论,给予热烈的语言回应。
CC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玩纸箱子,我就觉得这没有乐高、拼图“有用”。于是就安利乐高各种好玩,希望她能来玩,但结果是无论我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甚至越说越跟你对着干。
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跟她一起玩箱子、聊箱子,我俩打成一片后,再聊其他的效果明显要好很多,这其实就是共情的过程。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就很难学会活动中使用的词汇。
而且一旦共情理解了孩子,你给予孩子的正向肯定也会变多。
还记得研究里很重要的一点吗?——积极地肯定和回应孩子,就算拒绝也说明原因,避免使用简短消极的词语、不耐烦的语气。
如果你理解了1岁的孩子喜欢翻垃圾桶只是出于好奇,你就不会说:
“脏死了,别碰!而是说垃圾桶是用来装垃圾的,看咱们吃剩的苹果核,房子里的灰尘,地上的碎纸屑都会放进里面;”
如果你理解3岁的孩子突发奇想用啃剩的鸡骨头当画笔的天马行空,你就不会说:
“干嘛呢?别整这些没用的!而是告诉他,妈妈给你洗干净吧,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当画笔,羽毛?刷子?”
做父母一定要保持对孩子愿望和需要的“敏感性”。
敏感的捕捉宝宝在关注什么,并给予热烈的语言回应。
02
Talk more 充分交流
这一点非常好理解,简单点说就是“多说”。
我们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就不说,或者简化,实际上应该恰恰相反,应该多说,说准确,说到位。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联想和认识你所说的人或物。
在日常交流中父母一定不要吝啬的语言,要尽可能详细地、丰富地、有意识地来进行描述。
比如吃米粉。
无意识版:
宝宝,该吃米粉啦!
有意识版:
宝宝,吃米粉的时间到啦,我们先来洗洗小手吧~
洗完了真干净,妈妈给你戴上罩衣,这样就不会弄脏衣服了哦!
今天我们吃的是三文鱼米粉,营养价值很高哟,能够帮助宝贝更好成长!
哎呀,还有点烫,妈妈帮你吹吹~
好啦,不烫了,可以吃啦,张嘴,啊……
同样一件事,对比很鲜明有没有,才几句话,词汇量就差距很大!
03
Talk turns 轮流说话
这一点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能够更好地互动呢?两点非常重要,第一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第二以启发为主,回答为辅,通过交流多引导孩子思考和表达。
第一点说着容易做着难,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听孩子说话或解释的,“行了我知道了,你别说了”“你说的根本就不对,balabala…..”
这完全是剥夺孩子交流的权利,实际上,哪怕是学语期,只是简单的咿咿呀呀,也要给宝宝表达的机会,鼓励他多说才能产生互动。
就拿上周末我在某个商场听到的两段对话。
无意识版:
娃:妈妈,这里怎么这么多人,他们在干什么?
妈:不太清楚,好像是有演出吧!
有意识版:
娃:妈妈,这是怎么这么多人,他们在干什么?
妈:好像是有乐队的演出吧,你有没有听到乐器演奏的声音?
娃:嗯,听到了,好像有钢琴,我想过去看看。
妈:好的,可以。
娃:妈妈,那个人弹的是钢琴吗?
妈:是的,只是和咱们家的看上去不一样,你能看出有什么区别吗?
娃:我看到它好像需要用电,因为连着有电线。
妈:没错,这是电钢琴,插电才能演奏。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钢琴吗?
娃:不知道。
我:你看它是不是比家里的琴小?家里的立式钢琴是不是不容易搬运?而电钢相比之下就方便很多,走哪带哪。
一场随意的交谈中,妈妈认真地告诉了孩子乐器的名称,并且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她去观察和思考,不仅使交谈的词汇变丰富了,连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C妈说: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给孩子说话需要做这么多准备和工作的话,那我不用做别的了。
其实,构建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不会占用我们太多时间。
起初可能会觉得需要你有意识的去引导,但是习惯了,真的就是自然而然!
你会发现叠被子、穿衣服、吃饭、洗澡、玩耍等都可以成为积累词汇、开发孩子大脑的活动。
而且长期下来你还将收获一个大彩蛋:改善亲子关系。
妥妥儿的一举多得呀,还等什么,赶紧缩短那“3000万词汇的差距”,陪娃聊起来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