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细数最近带娃翻车的名场面,孩子玩游戏因“输不起”哭闹绝对值得拥有姓名。


比如酱婶儿的:



还有酱婶儿的:



还有妈妈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担忧:



输不起的孩子,真的就这么没有未来吗?


undefined

太小的孩子,无法应对输赢的压力


很多孩子对输反应强烈,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当他胜利时,我们会非常激动的赞美和庆祝他们。


这种发自真心的赞赏和鼓励初衷是好的,但父母因为获胜表现出来的热情也会让娃敏锐地察觉到“爸妈喜欢看我赢”。


但硬币还有另一面——如果我失败,父母会有负面表现——不给予庆祝和赞美。


因此,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失败是双重打击——不仅输掉了比赛,而且错过了父母的认可。


在竞争性游戏中,孩子认为大人会根据自己的表现和获胜能力评估、衡量自己,如果输掉,这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重大威胁。


至少8岁之前的孩子,无法坦然应对这种输赢的压力。



因为在乎,所以孩子会觉得很紧张,哭闹等行为也就接踵而至。


很多父母因为不理解,就直接给娃贴上了“输不起”标签,娃就更委屈了,甚至做出“怎么劝都不再玩”的决定。


教育全在细节之中,如果这些细节我们处理不当,日后孩子发展的方向可能也会南辕北辙。


所以,下次娃赢的时候,请不必过于激动的欢呼。


undefined

孩子不能接受不公平


CC5岁前,也是不喜欢输,为了让她明白玩游戏有赢有输、胜败乃兵家常事,我尝试引入“剪刀石头布”作为游戏规则,比如规定地点和终点,赢的人往前走N步,谁先到终点谁就赢。


但每次划拳她输了都哭,我跟她重复了好多次规则,这个游戏谁都有机会赢,也可能输,输不是你的能力问题。


后来虽然不哭了,但每次输,都能看出她是为了继续玩在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因为我告诉她,如果这么输不起,一输就哭,别人可能就不想跟你玩了。


后来我才知道,是我错了。



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关注公平,但受认知局限的影响,不能完全理解。


他们信任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无法接受成年人成为不公平的人、行不公平之事。


不幸的是,一些常见的游戏(抽牌、骰子、划拳、扑克牌里的赶大车)都是不公平的。


因为它们基于运气,而非技能。


孩子们难以理解运气和赌博,当他们输了时,会认为这是极其不公平的。



如果父母赢了,他们甚至会认为是父母耍诈、以大欺小。


这不仅仅是输了游戏的问题,这简直动摇了他们关于信任的世界观。


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某些“输不起”问题不在于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游戏。


游戏的选择很重要,除了适龄,对于小龄的娃,相比输赢游戏,合作类的共赢游戏更适合!


如何培养孩子输得起?


当然,说这些不是让大家当鸵鸟,把娃呵护成温室里的小花,不让他承担输赢的压力,只是我们应该摆正心态,正视孩子“不愿意输”这件事。


不要误会孩子,更不要像当时的我一样,盲目的“逼”着CC当一个“输得起”的孩子。


所以接下来再聊一聊,怎么培养孩子输得起?


世上所有的谈话或许都不足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但是,积极的经验可以。


所以,家庭教育中陪娃做输赢练习也很重要。



undefined

正确的输赢练习


很多家长怕孩子输了不开心,每次都会故意输给孩子。


众星捧月,一味退让,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永远都能赢,只能接受赢不能接受输。


不过,为了调动娃参与竞技游戏的积极性,最初父母可以适当隐藏实力,多让孩子赢一些。


但也要注意,对孩子的“赢”,不需要表现得过于激动。


否则,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赢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输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同样的,如果孩子因为输而哭,也无需过度关注。因为输了就是输了,并不需要太多的心理疏导。



我们唯一需要做得到就是共情,告诉孩子:


我知道你很难过,你以为自己赢,但你输了,这让你很生气。不过随着你玩得越来越熟,你会变得更好,并且很快就会赢。


现在告诉妈妈,我们刚才玩得开心吗?你想再来一次吗?你觉得刚才哪儿可以做更好?


通过提问让孩子去思考,帮他从情绪脑转到理性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深陷悲伤情绪不能自拔。


undefined

引导孩子关注过程、总结经验,期待下次能赢


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都比较关注对孩子输了之后的心理疏导。


其实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关注提高自己的过程,而非眼下输赢的结果。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则实验:


让一群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他们而言有点困难的问题。



结果发现,那些没能解决问题的孩子(左侧)拥有的是固定型思维,因为害怕答错大脑基本没什么活动;


而第二种孩子(右侧)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剖析错误并从中学习,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相信通过锻炼,自己会有所提升。


怎么做才能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引导孩子关注经验的总结、战术的提高。


拿我们最近跟CC玩的五子棋为例。


每玩完一局,我都不急着重新开始下一局,而是引导CC观察这盘棋,为什么爸爸/妈妈/你赢了?


然后总结:


•   哪几种局面是输的前兆


后来CC明白了,当对方3个子连一起就危险了。



(我黑她白,白字第三个落子错)


但是,三子相连可能性不止一种,这种局面是哪种?



(我黑她白,白子第5个落子错)


• 哪种局面必输无疑——当对方两组3子连一起。


比如这样



(我黑她白,白子第4个落子错)


每次总结到一个经验CC都超满足,完全忘了自己输了,因为,她知道就算输也没关系,眼下的输,是为了下次的赢。


除了在战术总结上引导娃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心态上也要培养娃养成“成长型心态”。


我曾专门跟CC探讨并总结过她输掉游戏的负面想法,然后再一起将这些消极的想法转换成积极的想法。



把“我讨厌输”变成→“也许下次我能赢!”


把“我讨厌这个游戏”变成→“它只是游戏,会让我们更开心。”


我很建议带娃把这些画下来,贴在随处可以看到的位置。


毕竟孩子都是视觉动物,当情绪出现的时候他们很难去理性思考,但是,如果能直接看到,就可以快速参考,帮助自己转换思维方式。


强化努力的过程,弱化事件的结果,转变思维模式,会赋予娃更多的自信。


undefined

引导孩子练习成为优雅的赢家


孩子不喜欢输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胜败的待遇差别过大,胜利者会欢呼、会雀跃,甚至会在对手面对吹嘘自己,俗称得瑟!


相较而言,失败者则显得灰溜溜。


所以,在家庭游戏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成为优雅的玩家。


当取胜时,跟对手拥抱或者握握手,说“谢谢您和我一起玩”,帮孩子专注于他玩游戏的乐趣,而不是谁输谁赢



当你教孩子对输者表现友善时,轮到他输,就不会感觉落差很大。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临床心理学家约翰·韦克特说:孩子喜欢胜利是因为胜利带来了成就感和认可。


你也可以一种明确的方法让孩子理解获胜并不是全部,帮助他更好地看待游戏。


比如,在我家,游戏结束后的收纳整理就是赢家的工作,这样就减少了胜利者吹牛说自己是最好的得瑟。


孩子怕输不一定就是脆弱,怕输的孩子也不一定没有未来。


未来很长很远,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他眼下的输赢,而是父母面对孩子输赢后的态度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