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哭、哭,一直哭,明明看着他已经很困了,可是就是不睡觉。”
“抱在怀里就睡着,一放到床上就醒来哭……”
“尿布也换了,奶也不吃,怎么还哭哭哭啊?”
一到晚上,妈妈们就陷入了恐慌,白天怎么都好说,好歹有婆婆妈妈或者月嫂们的帮助,晚上猪队友给力还好,猪队友不给力,就只能是自己哄宝宝睡了,艰巨的战斗时刻就要打响了。孩子的睡眠问题,往往让父母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睡眠不良在婴幼儿时期十分常见,例如夜间惊醒、入睡困难、睡前哭闹、拒绝睡眠等,对婴幼儿的睡眠结构与睡眠质量造成影响。
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以下各年龄段睡前哭闹的常见原因,以及应对办法。
0-1个月
刚出生的宝宝根本无法维持稳定的睡眠,因为尚未建立正常的睡眠周期节律,大脑对时间空间的概念尚未适应,几乎是以肚子在“控制”大脑,饥饿就是信号,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几乎都是“奶睡”,一饿就醒,吃饱就睡的状态。
睡前哭闹?那多半是没吃饱,补足奶,再试试。如果还是不能顺利入睡,那要看看是不是拉尿了,是不是有哪里刺激不舒服,裹个蜡烛包适当限制手足活动,轻拍怕,抱着或者小摇篮轻摇晃,大部分都可以解决问题。
1个月-1岁
宝宝的食量渐渐稳定,体重和身长增长迅速,睡眠的总体时间也渐渐减少,开始形成一定的规律。但是确是睡前哭闹最频繁的时期。
除了吃喝拉尿的原因,有些宝宝可能由于肠痉挛、湿疹、佝偻病的困扰,神经兴奋性增高,伴有躯体的不适,而较难进入睡眠状态,尤其表现为夜间特定时间哭闹。
这种病理情况还需要医生帮助明确,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药物治疗干预。
1岁-3岁
一岁以上的宝宝大部分病理性因素消失,生长发育趋于稳定,睡眠节律渐渐形成,几乎能睡整夜,即使夜醒也可以自己控制顺利进入下一睡眠阶段。
但是仍有一些宝宝没有办法进入正常的睡眠之中,大部分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自主调节功能较弱,所有的不适都泛化,无法从游戏开心的状态顺利转换到睡眠的状态,“困”但是睡不着,越困越烦躁,恶性循环。
不知所措的家长往往采用“哭累了就睡的”等待疗法,但是会让宝宝更加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睡眠焦虑。
建议在捕捉到宝宝困意信号(例如揉眼睛、眼神迷离、注意力不集中、打哈欠)后,及时安排睡前活动,入睡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可以安排洗漱、听故事、听音乐等轻柔促眠活动,让宝宝从心理及身体上给与足够的准备时间。
3岁以上
3岁以上还有睡前哭闹?没有没有!但是这个年龄段睡眠障碍可能会表现为其他方式,故事书讲了一本又一本,喝水、喝奶、上厕所,轮着班的出“幺蛾子”,总之,就是不睡!然后不停高呼“妈妈妈妈,我睡不着”,怎么办?
其实可能还是方式出了问题,睡觉不需要特殊哄,是自然的生理过程,养成良好的节律习惯,在正常的时间做正常的事情,睡前不要给太多的兴奋刺激,给与充分的安全感,自然就能睡得着了。
幼儿园里有老师教导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家长们度过这一难关。另外要注意疾病状态下的入睡困难,鼻塞、咳嗽会导致呼吸不畅入睡困难、打鼾、磨牙、梦游等会影响睡眠质量,及时治疗原发疾病改善睡眠状态十分必要。
睡眠是保障机体良好运转的重要机制之一,良好的睡眠不仅促进生长发育、而且可以培养稳定的情绪情感。婴幼儿的睡眠方式是有高度可塑性的,不良的睡眠习惯持续时间越长,睡眠问题就越难纠正。
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喂养方式、居住环境、白天的睡眠时间、父母的睡觉习惯、婴幼儿的睡眠习惯、孩子的气质类型,幼儿园经历的事情,甚至父母的情绪都可以影响孩子的入睡。
尤其是近些年电子产品在婴幼儿群体的应用,加重了晚睡及入睡困难的发生。所以综合多因素寻找更适合孩子的入睡方式,为正常的引入睡眠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是爸爸妈妈更需要关注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徐小丽, 郑淑红, 金丽云. 温岭市儿童睡眠障碍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 第29卷(7):841-844.
2. 张楠. 150例婴幼儿睡眠障碍与影响因素分析[J]. 宁夏医学杂志, 2018, 第40卷(7):639-640.
3. 钟莎.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 第20卷(3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