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成长轨迹,面对父母、同伴的态度各不相同,处事方法也个性鲜明,这一系列的特点就构成了孩子的社会行为。它指的是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待人、事、物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反应。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对于孩子十分关键,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各不相同。随着社会行为的发展,孩子逐渐了解社会规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融洽人际关系,从而更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
爸爸妈妈应该了解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引导孩子。
情境性
孩子所处情境的不同会激发其做出不同的反应,特定的情境和生活体验才可能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孩子需要多多与同伴相处,孩子之间的相处往往真实而热烈,他们相互真诚的沟通、团结互助、相互鼓励、合作,也会有意见不同、争吵、冲突、退让,在这些交流与碰撞中,有喜悦和欢乐,也有失望和泪水,孩子的社会性行为也会逐渐发展。
有的爸爸妈妈因为担心孩子,对孩子保护过度,但孩子总有一天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爸爸妈妈也无法左右孩子未来要遇到的人或事。
因此,爸爸妈妈应该调整心态,孩子需要的不是爸爸妈妈温室一般的保护,而是需要锻炼自己面对未知人生的能力和勇气,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保护自己。
模仿性
模仿性是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显著特点,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经常会模仿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别人说过的话,做别人做过的行为。
这个阶段,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爸爸妈妈对于孩子温柔的陪伴,爸爸妈妈之间和睦有爱的互动以及爸爸妈妈对于长辈的孝顺和谦卑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在爸爸妈妈的爱中会逐渐懂得接受爱,也会慢慢学会怎么爱别人,向周围人传达自己的善意。
相反,如果爸爸妈妈做出不好的行为,打骂、争吵、冷漠,孩子也会模仿爸爸妈妈,脾气暴躁,对待他人粗鲁、暴力,这对于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从他性
从他性在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中十分重要,孩子通常会认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绝对的,必须要遵守,不能违背。
这个阶段,孩子所学习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于事物是非的判断来自于大人的教导,因为,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制定合理的处事原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人或事物越来越丰富,原本对于孩子来说抽象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也会慢慢变得清晰而具体,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也会从表面、不稳定而逐渐变得稳定、持久。
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贯穿孩子的一生。
随着孩子阅历的增长会不断变化,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给与孩子成长空间,让孩子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情境,在道德规范和原则问题方面爸爸妈妈要对孩子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