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胃较弱,经常让宝妈宝爸很头疼。
刚出生时,肠绞痛、胀气、便秘几乎成了宝宝们的“标配”,好不容易大点了,另一种常见的肠胃疾病又找上了门——腹泻
尤其到了秋季,更是腹泻的高发季节,真是让家长们操碎了心。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腹泻是导致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我国,5 岁以下孩子平均每年会腹泻 3 次左右。
当然,不是所有的腹泻都会这么恐怖。对于孩子来说,拉肚子这件事儿“可大可小”。
如何判断宝宝是不是腹泻
腹泻在医学上的判断标准是:
01. 排便次数
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
02. 大便性状
大便性状是判断腹泻关键的一点。排便的量很大(超过200克),大便性状改变(如呈稀水便、糊状便、蛋花样便)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或含未消化食物、脓血、黏液等。
03.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
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少数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Tips: 母乳阶段的宝宝,本身排便的次数会偏多,如果没有明显超出平时的排便频率,或者没有其他不适,不算腹泻。
引起孩子腹泻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消化不良或者饮食结构改变导致;
②病毒或细菌感染也会引起腹泻,比如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或者食物中毒;
③寄生虫感染,比如喝了不干净的水,或者手没洗干净。
一般的腹泻,爸爸妈妈不用过于担心。但是,如果伴随有呕吐、发烧、拒食、嗜睡、哭闹等症状,家长则需要尽快带宝宝就医。
腹泻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脱水
宝宝在发生腹泻时,消化道吸收水和矿物质的能力就会受损。尤其是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等),常常会造成身体大量水分丢失。
身体如果大量脱水,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许多儿童疾病严重或者恶化并不是因为病情本身,而是由于脱水造成的,有些可能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有些甚至可以造成生命危险。
所以,如果发现宝宝脱水,爸爸妈妈一定要高度重视或到医院就医。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脱水?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这些症状:
基本就可以判断宝宝已经脱水了。
以下如果符合3项,就得赶紧去看医生啦
①连续几小时拒绝喝水或吃东西;
②嗜睡或烦躁不安;
③眼窝下陷;
④头上的囟门下陷(1岁内的宝宝);
⑤嘴部干燥,哭时没眼泪;
⑥皮肤干燥、苍白、有褶皱;
⑦小便很少,一天2次或更少;
⑧尿液暗黄
脱水了该怎么办?
美国儿科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一致推荐——口服补液盐(国内用的是Ⅲ),了解一下。
口服补液盐(ORS)是一种包含了糖和电解质(钠、钾、氯)的白色粉末状复方制剂。
当孩子腹泻或呕吐时,会丢失部分钠、钾及体液,而口服补液盐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亦可用于治疗因腹泻、呕吐、经皮肤和呼吸道的液体丢失,而引起的轻、中度脱水。
具体如何使用
根据宝宝的年龄来给药,服用时需少量、多次、慢服。补液盐的用量应根据每次腹泻量的多少来补充,腹泻量越大则需要补充的量就越多。
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按照这个公式计算宝宝所需的补液盐用量:
补液盐用量(ML)=(50-75)ML×体重(kg)
并在4小时之内喝完,4小时后再评估。
Tips: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比例来配比补液盐和水,用水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有些家长可能要问了:如果宝宝不愿意喝补液盐怎么办?别急。
如果宝宝不愿意喝补液盐或者家中没有,可以煮一些米汤或用鲜榨的苹果汁兑一些水给宝宝喝,也能帮助缓解症状。
2岁以下儿童:50毫升~100毫升(1/4-1/2大杯)液体
2-10岁儿童:100毫升~200毫升(一半到一大杯)液体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①口服补液盐只能起到治疗脱水的作用,并不能治疗腹泻哦;
②给宝宝口服补盐液的主要目的是让家长知道预防脱水的方法,如果家长无法判断宝宝的情况,最好带宝宝去就医。
还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小屁屁的护理
腹泻除了肠胃难受外,小屁屁也跟着遭了不少罪。
频繁便便会让小屁屁附近的皮肤变得敏感甚至红肿,家长可以使用温热的清水进行清洗,然后自然晾干。等小屁屁干爽之后,再使用护臀膏缓解。
不需要禁食
鼓励宝宝少量多次饮食,保证液体和营养的摄入。
喝母乳的继续喝,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先吃一些面条、蛋、肉类,清淡饮食为主;暂时别吃粗纤维的蔬菜(玉米、番薯等)和高热量的食物(油炸食品)
不盲目止泻
有些家长心疼孩子,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止泻药,这类药物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是既不解决病因也不能纠正脱水,相反可能引起水钠潴留在肠道内,让家长以为孩子症状缓解了而掉以轻心疏忽了观察病情变化,这样是非常危险的。
任何药物都需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不乱用益生菌
腹泻腹痛便秘来点益生菌?益生菌并不是万能的。
不同的益生菌菌株的作用和有效性各不相同,建议可以选择较有循证依据的布拉氏酵母菌或鼠李糖乳杆菌治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关于腹泻
大家都get到了没?
参考资料:
①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②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③中华儿科杂志,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