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我留言求助的一类话题很多,就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开始变得脾气越来越差了。


回家后一点点小事就会炸,事特别多,开门需要按照他的顺序,放鞋子需要按照他顺序,反正什么都需要顺着他的心意来,稍微有一点点不对,就大哭一场。


有时顺了他心意,他还不开心,反正就感觉有事没事都在找茬,真的再好的脾气都给磨没了。



我一直强调,也是不断自我提醒的一句话是,“孩子不是在找麻烦,而是深陷麻烦”。


那在我支招前,先来问问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遇到了什么麻烦?


不少老读者肯定知道,对,孩子的掌控感缺失了。


什么是掌控感?


掌控感,是孩子很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也是他们迈向独立,具有内驱力的基础。


很多父母其实不太明白什么是孩子的掌控感,那我就用一些类比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大部分朋友对于自己第一次出国的经历应该还会记忆犹新的吧,不管自由行还是跟团,即使哪哪都安排的妥帖,但就是心里总有一根紧绷的弦,怎么也松不下来。 


其实这就是失去掌控感的表现,你过去所熟悉的,甚至都不需要下意识去思考的生活状态,突然都变得不熟悉了。这时,人的本能就会有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开始警觉,也会开始尝试去抓住那么几根“救命稻草”,来帮助我们找回部分掌控感。 


很多人出国后会拼命找中餐吃,从生理角度来看,这是饮食习惯问题;但从深层次的心理角度,这也是掌控感:


我通过在陌生的地方找到我熟悉的东西,来确认我还是可以控制我的生活的。



孩子更需要掌控感,因为他们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安排”的。当他们开始自我意识萌芽后,他们就会非常渴望这样的掌控感。


其实也很好理解啊,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安排掌握,那么又何谈自信、自尊和独立呢?


掌控感缺失的表现


那么哪些表现也许是孩子失去掌控感了呢?


一般来说,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表现。


1、执拗


就是经常父母会说的“强迫症”,外加脾气还特别差。像下面的这些情况就是比较常见的掌控感缺失的表现。

出门一定要宝宝开门,妈妈开了就开始闹;那妈妈就关上让她开门,还是不干,又大哭; 


爸爸回家后,鞋子没放在孩子指定的地方,立马大哭;爸爸放回去了,还是大哭


也会有很多人说,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我个人一般不怎么使用敏感期,因为觉得这也只是叙述了一个表现症状,并没有解释原因。


而真正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寻求和建立掌控感。



2、倒退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现某些程度的行为倒退。


最经常表现的就是吃喝拉撒睡的生理情况倒退,又尿裤子了,或者憋着大便就是不拉了,不吃饭了,等等。


而且通常的,这样的倒退会伴随“执拗”。比如:偏要奶奶陪睡觉,其他人就是不可以;吃饭一定要妈妈喂,其他人都不可以。


大部分情况下,父母都会认为孩子“无理取闹”。



在下这个结论之前,不妨先排查一下:


1、家里的养育环境有没有改变?比如妈妈出差了?奶奶回老家了?保姆换人了?


2、孩子的生活环境有没有改变?比如上幼儿园了?搬家了?旅行到其他地方?刚刚断奶了?


如果的确有这些变化,那么很大程度上可以确定,孩子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感到“失控”了。



他们感受到了变化,但还没真正适应来独立面对这个变化。


他们感到恐慌,疯狂地去找他们唯一可以抓住的自己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吃喝拉撒睡)。


他们无比焦虑,死命抓住我们看来细小的事情,来确认,这还是我的生活,我还是有控制权的。


我们眼里孩子的问题,其实恰恰是他们“自我拯救”的解药。


他们在尝试找回掌控感,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只是他们最后仅剩的一丝掌控感而已。


解药在哪里?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不理解的。


我经常后台收到留言,说自己出差回来后,孩子还是要找奶奶睡。这位妈妈就很生气,今晚就偏不让她去睡了,孩子大哭。


还有说,为啥非要听他的,鞋子一定要这样放一排,这是刻板思维,这是溺爱,我就要改正他教育他。等等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感同身受,那就能明白这是他们目前可以唯一抓牢的“救命稻草”。


我们不但不满足,还去评判教育,然后理直气壮地把最后的稻草抢夺过来,狠狠撕碎。


这是很残忍的。



对于“执拗”这一类的情况,我通常会用好“仪式感”,把每次这样的小事件,变成大的仪式感,去放大,去赋能。


举个例子,孩子非要和奶奶睡。


那么每晚睡觉前,家里人排成一排,主动和孩子说,今天宝宝来选择,谁陪宝宝睡?孩子肯定还会选奶奶。


但是这个过程放大了“他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感觉,而且很多时候,没多久,孩子就没那么非要奶奶睡了。



孩子非要鞋子这么放一排?


那么不妨爸爸回来时,主动先问孩子,“宝宝,爸爸鞋子放哪里啊?”,然后根据孩子的指示放好,再一本正经地说,“哦~~~,原来爸爸的鞋子要放这里,我记住了”。

有很多事情,对于我们大人来说真的是小事。


那既然是小事,为啥和孩子较劲呢?为啥不抓住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赋能,让他感受到掌控感呢?


不要把成人的逻辑强加孩子,先用“心”去看到孩子。



那关于行为倒退呢?


去发现真正让孩子焦虑失控的源头,然后解决它就很关键了。


当我们真正放弃解决孩子表面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孩子。

这时,我们就会知道,原来他不是尿裤子,而是有入园焦虑;原来他不是不爱吃饭,而是搬家后对旧家的不舍和新家的不适应。


那么接下来,我们着重处理的肯定不是孩子倒退的问题,而是真正排解核心问题,疏导焦虑是关键。


最后,还是想要指出一点,上面所有的文章要有效的前提是,我们的理解和耐心。



如果我们无法尝试去理解孩子的这些不容易,真正明白掌控感这件事,只用招数真的没啥用。


那有父母会说,我真的做不到感同身受怎么办呢?

类比啊,想想你曾经因为某些“改变”而内心慌得不得了的时候,尤其是那时其他人还觉得这个真的没啥的时候。

其实育儿,真没那么复杂。

把孩子当人,先去理解情绪,然后去爱,最后才是教育。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