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人教版“毒教材”事件频频霸占热搜,引起了公愤。



无论是当家长的还是年轻人,都无法保持平静。教育部也接连表态,9月孩子开学前全面更换问题教材、彻查插图问题,给民众一个交待。



究竟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民愤?咱们一起回顾下事件的起因。



故意丑化、擦边球,以及极度敏感的意识形态…看完只觉得三观崩塌,太魔幻了!


首先是画风问题。



先不说是否美观,乍一看只觉得怪异。吐舌、萎靡的眼神,丝毫没有小孩子的活力和元气!


如果说画风有审美差异,那擦边球问题应该锤死了吧…



好几副插图中,小男孩生殖器官被刻意凸显,成年人看了都感到不适,这种程度审核能过?



甚至还有小女孩直接露出底裤、被后面的男孩抱胸…


成年人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可以接受艺术的多元。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些出格的插图很可能成为效仿的对象。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不是提倡性教育吗?这难道不算性教育?


性教育不应该是暗戳戳的性暗示,而是成熟、健康的引导。


色情教材,无疑是对儿童性教育的践踏。


再来看看教材里的文化入侵。



男孩的衣服上,出现了美国星条旗的设计元素。



对于某些外国元素用得倒是很顺,一到我们国家自己的元素却如此糊弄。


*国旗的4颗小五角星明明该在旁边,位置却错放在了下方


众多疑点,值得深思。


书籍、学校本该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庇护所,现在连这些地方都有人将黑手伸向了孩子,怎能让人不痛心。




之所以写这么一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挑起大家的怒火,而是想要探讨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件事能让我们这么愤怒?难道只是因为这样的“审美”我们无法接受吗?


并不是,审美的背后,是价值观的扭曲。


极目新闻在报道中这样评论:


“一幅幅插图,很可能构建起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更希望孩子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符合主流审美的,积极阳光、丰富美丽的世界。”


在孩子们没有亲眼去欣赏世界的美丽时,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都是来源于书本。


是书本中的文字、图画,搭建起了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想象。


*巴金《海上日出》教材插图


回想到过去,我们在读课文《海滨小城》时:



“我的家乡在广东的一座海滨小城,人们走到街道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帆船、海鸥,蓝色的天空和大海,还有沙滩上嬉戏的人群。


书中的这些场景,都让我们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对世界产生了无限遐想。



《江雪》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万顷茫茫之间,无需多余的色彩,无需精致的描画,那一叶扁舟的寂寞,深深烙印在我们懵懂的心中。



不仅是景色,那些老版教材中人物的插画更是活灵活现。


月色下的少年闰土,目光如炬,果敢坚毅。



而长大了的闰土,却暮气沉沉,等级观念深厚。


即使不用言语表达,我们也能感受到人物背后那些伤感的故事。



还有那个挑山工,即使画质并不那么细腻,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坚毅的力量。



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目送总理的画面,每一个人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十分精致。



诗仙李白站在山崖之上,仰望飞瀑的场景,让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更多的向往。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宁死不屈的画面,如今看到依然很感动。



也许,成年之后的我们,很少再去回忆起课本中究竟写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也许,很多曾经在深夜背过的课文,都已经忘了。


《岳阳楼记》、《木兰辞》、《琵琶行》......



但是,你永远不会忘记,


洞庭湖上水波浩渺的震撼美景;

木兰代父从军时的勇气与决绝;

浔阳江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


这是融入到我们血液之中,熔铸在灵魂里的,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


这是一种叫作“美”的力量,不断往前拉扯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真实世界。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也是教材真正的使命。


所以,我们不能理解,那些故意为之的“丑化”;


所以,我们更不会纵容,那些居心叵测的“入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大计,教材亦是大计。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影响下,最终会变成一幅幅独一无二的画卷。


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些白纸,别让它们溅上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