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长曲线看起来很简单(不就是几个数据填一填嘛),但真正能看懂它的家长还真不多。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误区,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指标在50%这条均线以上,才算健康
错!生长曲线可不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成绩单”,各项数值也不是越高越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发育步调,会受到遗传、营养、锻炼、健康状况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所以妈妈们在看宝宝的曲线图时,别紧盯着50%这条均线不放。如果因为宝宝的身高在均线以下,就一味地让他多吃,结果喂成个胖宝宝,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结论:数值在3%-97%的范围内,都算正常。
只关注数字,不重视变化趋势
这也是家长们很容易犯的错,觉得只要曲线在均线以上就放心了,最好能一直biu biu往上涨。其实相比某一次测量的数值,生长曲线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更重要,包括曲线的稳定性(没有太剧烈的波动),身高、体重的匹配度等。
比如A宝宝的身高、体重一直落在10%的曲线上,虽然相比同龄人体型偏瘦小,但只要其他方面表现正常(大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那他就是个健康的宝宝。
相反,如果B宝宝身高稳定在50%,体重突然从50%跳到了85%,而且因为体型较胖不爱运动,大运动发展滞后,那他反而不如瘦小的A宝宝健康。
结论:生长曲线稳定增长,和某一条参考曲线基本平行,就是正常的。短时间内波动太大,甚至偏离2条曲线,应及时看医生。
曲线一下降,就担心得要命,不会找原因
很多家长一看到宝宝的曲线下降,就觉得很焦虑,拼命想让孩子多吃点,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我们要善于从曲线的变化中找原因。
还是最开始的例子。3-4个月时,身高曲线变平了,其实是因为这段时间宝宝出现了厌奶期。1岁以后曲线变得平缓,可能是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宝爸宝妈都不太高)。考虑到宝宝其他各方面都发育的很好,这样的小波动是正常的。
很多因素都会让生长曲线看起来不那么理想。比如会走路后活动量增加,宝宝会变“瘦”;1岁后身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变大,体重增长也会自然减缓;宝宝穿着衣服测量体重,也很容易出现误差。
观察宝宝的生长曲线时,别忘了结合生长发育的其他方面。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坐、走、说话)都达标了吗?头发和皮肤看起来健康吗?宝宝开心,容易满足吗?如果一切正常,就不用太担心。
要是其他方面也表现不佳,应及时告知儿科医生,请他做出专业判断。
结论:生长曲线出现波动,应结合生长发育的其他方面综合判断健康状况。有任何疑问,及时找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