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次去吃自助餐,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一老一小用餐。
孩子大约五六岁,自己挑选了白切鸡、红烧排骨等。
孩子妈妈看到了,立刻开始“教育”孩子:“你傻呀?这么贵的自助,还吃家里天天能吃到的,快去拿三文鱼、基围虾,不然亏大嘞。”
一旁的孩子奶奶觉得很有道理,顺手把孩子的盘子放到旁边的空桌上,又去端回来满满一大盘“高级货”。
看着孩子和孩子奶奶皱着眉头,努力往嘴里塞“高级货”,周围人憋到内伤。
真是心疼这个吃着三文鱼和基围虾的孩子。
上班时候和大家说起这个,一个同事也讲起自己以前的一件事。
有次特地抽时间带孩子去了市内最豪华的游乐场,结果孩子一进门就被造型奇特的滑梯吸引住了,对其他游乐设施不闻不问。
在她的“循循诱导”下,孩子心不在焉的把游乐场里的所有游乐设施玩了个遍。期间,孩子好几次想回去滑滑梯,都被同事“适时”拦住了。
出了游乐场,她问孩子最喜欢玩什么,孩子回答:“滑滑梯……”
同事说:“当时能想到的就是,既然已经出钱买了游乐场门票,如果不把所有的东西玩个遍就‘亏了’。”
其实这样的事,也在她自己身上发生着。
她妈妈特别喜欢吃榴莲,她恰恰相反。
有一次水果店搞活动,她妈妈买了一盒回家,让她也尝尝。她实在接受无能,就再三推辞。
她妈妈脱口而出:“你真不识货,这么好吃又有营养的东西不吃。你表妹就比你会吃,一个人能吃一盒……”
吃自助餐,拿最贵的才划算;玩游乐园,全玩一遍才不亏;吃个水果,你也得挑“有档次的”才“识货”。
把这些零碎的小事堆在一起一看,突然觉得,我们是不是活得太“计较”了?
心里那个打得噼啪作响的算盘,把什么都拿来估个价,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金钱第一。
但是美食带来的享受、喜欢某件事物带来的快乐、甚至个人的喜好选择,真的没有“价格”重要吗?价格一定等于价值吗?
在计较“划算不划算”的时候,我们总是忘了问问孩子,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又忘了问问自己,我真正想给孩子的是什么;真正想把孩子培养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花出去的钱斤斤计较的时候,请先问问自己,在决定做这件事之前,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带孩子吃自助,是希望他吃的开心;
——带孩子去游乐场,是想他玩的开心。
可吃了更贵的三文鱼的孩子,并没有更开心;玩遍了整个游乐场的孩子,念念不忘的只有滑梯。
在跟着父母做得失选择的时候,学到的只是哪个“更划算”,而不是哪个更重要、更有意义。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
两个孩子聊天,一个孩子问:“为什么大人不挑食呢?”另一个孩子说:“因为大人买的都是他们喜欢吃的呀。”
带孩子去吃自助,本意不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做主,挑选他们喜欢的食物吗?
但父母却以成人世界的思维,去给每种食物定价。要吃到回本,就得吃最昂贵的食物。不惜把孩子的个人喜好剥夺得“体无完肤”。
长此以往,孩子丧失的不是自己的味觉,而是爱的能力。
当我们利益至上,把每件事都和金钱挂钩,然后自动进行数据比对,用最精确的算法折算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
最后照着算出来的结果严格执行。成人自认为完美无缺,其实,整个过程中,缺的恰恰是理解孩子的心。
尊重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教他学会做真正值得追求的事情。这才是我们带孩子感知生活美好之外,要真正教会他、也教会自己的既深奥、又浅显的日常课程。
前阵子带年糕去上海迪士尼,3岁的小家伙,哪里知道什么是“划算”。那些需要长时间等待才能看到的炫酷表演、花大价钱买了快通卡才能免排队的项目,年糕根本不感冒。
人家只喜欢没什么人气的迷宫,喜欢在路边看看花车表演,喜欢买个冰淇淋吃吃。
但我并不觉得就“亏了”呀,这次出行的目的不就是想带他去看看么?那么,他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现在再问问自己:排骨和三文鱼、滑梯和其他游乐设施、平价水果和榴莲,什么才是最贵的?
答案是:孩子内心真正热爱的、并为此做出决定的,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