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收到朋友家女儿四岁生日宴的邀请。和儿子早早挑了份小礼物做了准备。
儿子两岁半,平日里有点慢热。怕他怯场,生日当天,我还在路上跟他预演了几回合见面时的场景——
我:一会看到姐姐你要说什么?
儿子:姐姐,祝你生日快乐,希望你喜欢这个礼物。
嗯,很稳,放心了。
走进朋友家,却发现现实剧情完全没按预演剧本走。
客厅里,生日宴的小主角正和一群小伙伴们玩得起劲,朋友在门口叫她过来迎接新客人,小姑娘也完全没反应。
我轻推了推儿子的背:你走过去把礼物给姐姐,然后和她说生日快乐吧。
儿子照做了。但小姑娘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并没有接过他手中的礼物、也没对那句生日祝福有所回应,还是继续和伙伴们玩。
儿子回头局促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有点让我心疼。
朋友见状赶忙上前安慰:姐姐太没礼貌,我们不要理她。乐乐(儿子小名)真棒,阿姨替姐姐谢谢你。
聚会当天,我一直有在暗中观察孩子,怕他的情绪受到影响。
妈妈一定看到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吧——孩子想和某某做好朋友,那个小朋友却回答“我不要”;孩子看到小区里有人带着很酷的玩具车想要玩一玩,被小主人一把夺过表示拒绝;孩子把自己很宝贝的东西拿给他人分享,别人却说我才不要你这个东西……
作为父母的我们,每每看到孩子的满腔热情被拒绝、他因此失落,总是会心疼、不舍。
这是我们倾注了全部爱意去呵护的小宝贝,多么希望所有人和我们自己一样,能够发自内心觉得他可爱,发自内心去接纳他、回应他、关注他、喜欢他。
但理智告诉我们,这不可能。
斓曦冷静下来之后说“一切回应都是正常的”。这番话让那个因为孩子送出礼物没有被第一时间接纳,说出祝福没有得到回应时心疼、耿耿于怀的我,有了一丝清醒。
生日宴会回来路上,我安慰儿子:姐姐和我们一共就见过两次,不是那么熟悉。今天她是因为和其他小朋友玩的太开心了,所以没有回应你,不要难过哦。
但这件事过去几天后,冷静下来的我再去回想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这一次成功用这个理由安慰了孩子,那么下次呢?如果在我没有看到的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事,又该怎么办呢?未来的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发生这样的事,难道我都要这样找尽理由安慰他吗?
我们可以用很多说法让孩子的感受更好一些。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座位后面的人今天也许碰到了一些烦恼事、那个人也许不习惯回应孩子的笑容、也许他没注意看到你……
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让孩子知道,你所面对着的这个世界,就是它真实的模样——你的重要对他人来说可能并不重要、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愿意给予、你的付出在别人眼里可能不值得一提。
可世界本来就不会围着某个人转啊,教孩子学会面对被拒绝、被忽视、体会失落和难过,本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吧。
国际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阿黛尔•法伯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向妈妈哭诉:老师批评自己上课不专心、下课后被留堂,但妈妈却没有关心他今天为什么这么晚才放学。
“这很快就会过去、多想想开心的事、这不是什么大事……”类似这样安慰的话已经到了嘴边,这个妈妈却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历过同样的事——当时那个渴望得到母亲理解的自己,却只得到一句“以后别这样了,吃饭吧,这件事马上就过去了”,那感觉“就像嚼着一块干硬的三明治怎么也咽不下去”。
你猜这个妈妈后来怎么做的?
她抱住孩子、讲出了他的感受:老师吼了你,你不好受;同学都在看你,这感觉更糟了。等大家都放学了你却不能回家来,这真的让人太难过了。
她沉浸在孩子的情绪中,不知不觉也落下了眼泪。然后她发现,几十年前那个蹲在角落、因为没有得到母亲的回应而感到受伤的女孩,也在这个情景中跟着解脱了。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大家关照爱护的中心,他今后要面对的困难,也许比被拒绝、被忽视还要艰难得多。但这个世界上,最冰冷的不是遭到忽视和挫折,而是当他渴望被理解,却得不到回应时的孤独和无助。
虽然我们无法庇护孩子一生,但你可以让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的感受都能被理解、失落和难过都可以被读懂,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能够无畏向前永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