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豆苗妈想跟妈妈们讲述一部影片——《沉默的孩子》。
尽管这部影片只有短短20分钟,却道出了许多电影两个小时都讲不透的道理,让豆苗妈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该影片2018年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也获得最佳真人短片奖。
影片开始:
3岁的莉比出生在富庶的中产家庭中,衣食无忧。不幸的是,她有听力障碍,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
莉比的哥哥姐姐都是正常人。饭桌上,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很开心地交流,但莉比听不到,只能安静地坐在一旁。而平常全家人都很忙,忙到没时间陪伴她,莉比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莉比唯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电视。尽管听不见,但电视里的画面对她而言,却是有趣的。
然而这时候,妈妈却突然抢走了她的遥控器,开始教训她,嘴里说着各种为她好的话,但其实莉比什么都听不到。
她尖叫起来,不肯放手,妈妈表示拿她毫无办法,说道:“她有时候也相当难搞,我们都不知道她是怎么了!”
莉比的妈妈,似乎从来不关心莉比在想什么,最关心的是,莉比什么时候能学会说话。
为了让莉比以后能在社会立足,妈妈想把莉比当做正常人来教育。所以,她请了一位聋哑儿童老师——乔安,希望教会莉比唇语,这样莉比就能看懂别人在说什么了。
作为聋哑儿童教育专家,乔安知道让聋哑儿童学会和别人如何交流,要比学会读唇语重要的多。所以,乔安并没有按照家长的要求,教莉比读唇,而是尝试和她做朋友。
莉比看得懂手语,于是乔安老师便试着和她用手语交流。乔安还带着莉比去公园喂鸭子,带她去游泳,去画画。她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下午。
在乔安耐引导下,曾经冷漠的莉比,一点点地变得开朗起来,脸上有了笑容,眼睛也变得有神了。平时不爱和家人交流的她,开始主动在餐桌上和家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
原本故事会这样美好下去,但剧情却发生了转变。
莉比的妈妈却并不喜欢乔安老师,她说:“我担心她在学一种我不懂,学校也没人懂的语言!”
而为了让莉比更健康的成长,当乔安建议家人都学手语时,妈妈表示很费解:“我很忙,哥哥很忙,姐姐也很忙……”最后解雇了乔安。
莉比的妈妈着急让莉比学会唇语,然后送她去上学,因为在她看来只有这样莉比以后才能找到工作,过上正常的生活。
尽管乔安再三提议让莉比去专业学校,接受专业的训练,这样莉比会更幸福,可莉比妈妈一直强调莉比是正常的。
而当乔安表示怀疑时,莉比妈妈愤怒地说到:“当你有了孩子,你希望他们是正常的,你希望他们是完美的。”
最终,妈妈还是把莉比送进了普通学校。就这样,莉比再次回到了那个沉默的世界。课堂上的她,面无表情发呆,脸上的笑容再度消失。
影片最后,莉比在学校里靠墙站着,身边所有的正常孩子都在玩耍,而她依旧沉默。
突然,她看见了被拦在学校铁栏外,偷偷望着她的老师。
这个沉默的孩子,她沉默世界中唯一的一份理解,就这样被屏蔽了。
穿过栅栏,莉比用自己的手,发出了她的声音——我爱你。故事结束。
不完美小孩
看完短片,豆苗妈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个故事,不正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吗?
影片中莉比妈妈,无法接受莉比是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执着于让莉比去普通学校上学。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妈妈无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总要求孩子做到完美呢?
而某种程度而言,我们的孩子和有听力障碍的莉比一样,不缺吃穿,缺的只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
视频采访了一些妈妈和她们的孩子。一开始问妈妈:“如果给您的孩子打分,您会打多少分呢?”
妈妈们一个个开始细数起孩子的不足之处,然后迟疑地给孩子打出分来:“0分吧”、“85分”、“我觉得90分吧”……
而当问起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如果满分10分,给妈妈打分,你会打多少分?”孩子们扬起稚气的小脸,骄傲地回答:“嗯,100分”、“我给妈妈100分”……
在孩子眼中,父母都是完美的;而在家长眼中,孩子都是有缺点的,是不完美的。而孩子身上的不完美,甚至让有些父母变得焦虑和纠结。
朋友圈有一对父母,妈妈是硕士毕业,爸爸是本硕博连读,在同龄人里,他们属于高智商高学历人群,但他们发现自己的女儿智商“不高”,有时候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别的孩子讲一次就会,女儿反复讲好几遍依旧不会。
每次教女儿做题,就像是煎熬。妈妈经常怒从中来,情绪失控,高声训斥女儿“怎么这么笨”。女儿委屈极了,却不敢说,只能痛苦地迎合妈妈的要求。
拼尽全力却怎么也达不到妈妈的目标,消耗完所有热情以后,女儿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的恶性循环之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甚至对此有些反感。
妈妈开始反思,女儿只是个普通人,她不是十全十美的,她在学习上确实存在“不足”,这些她必须接纳。
调整心态后,她降低了对女儿的期望值,最后发现其实孩子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差。
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不满意自家的娃儿;
我们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却很少去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却忘了他们还只是个孩子;
我们总是让孩子以超越别人为目标,却没看到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的进步;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却不愿意承认孩子是带着差异来到这个世界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千万种,而孩子最渴望的却只有一种:来自父母内心深处的理解和支持。
而理解与支持的前提是接纳——接纳孩子身上的不足,接受孩子真实的模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而不是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