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有个很火的综艺节目《少年说》,其中一期,一个女孩站上了高台后,面对着台下的同学、老师、家长,哽咽着对着自己妈妈喊出一番话:
“有一个孩子,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喊出这句话后,台下孩子们掌声雷动。想必她的这番话戳中了太多孩子的心。
为何孩子会说出这番话?得从她的闺蜜说起。
她的闺蜜是她的同学,一个超级大学霸——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
每次考试结束后,她的妈妈总要拿她和闺蜜对比,甚至说出“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还会跟你做朋友”之类的话,让孩子觉得很受伤。
最后,孩子鼓足勇气,带着哭腔向妈妈喊出:“为什么总是要这样子打击我?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孩子不只有别人家的好,你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这时候,妈妈说出来的话更让人痛心:“我总是打击你,是因为我觉得我不打击你,你就会有点飘。”
这个节目里,豆苗妈看到了许多人的童年阴影。
要说中国孩子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那一定是“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有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影子。
你看隔壁王叔叔家儿子,这次月考又是第一!
你看刘阿姨家的小孩,嘴多甜,老远见了我就叫‘阿姨’!
你看人赵叔家女儿,多勤快,从小都是自己洗衣服……
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己家的孩子强,只恨自己生的不是他们。
不仅如此,别人家孩子的影子无时无处不在。
当自己家孩子学习不好,就会有一个别人家学习好的孩子;当自己家孩子没有礼貌,就会有一个别人家有礼貌的孩子;当自己家孩子不爱劳动,就会有一个别人家勤勤恳恳的孩子……
并且往往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比别人家孩子的“长”,结果自己孩子变得一无是处,处处被比下去。
闺蜜小兰就是处处被比下去的典型。小时候妈妈超爱拿她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
有次期末考试,小兰考到98分。拿到这个漂亮的分数,放学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妈妈,我语文考了98分。”原本期待妈妈的一番夸奖,没成想,正在厨房炒菜的妈妈头也不回地问道:“你们班几个考100分的?”小兰愣了一下,小声说:“四个。”“那你高兴什么呀?下次要考100分,知道吗?”妈妈提高了声调。“知道了。”小兰垂头丧气地悄悄走出厨房。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小兰曾一度陷入苦恼,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劲?为什么总是让妈妈不满。
为什么父母总爱比孩子?
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父母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想激励孩子,让孩子更努力,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好。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毕竟,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
可,这种激将法真的管用吗?你真的以为你的孩子会因此充满斗志,加倍努力?
不,这种做法只会让他们变得反感、叛逆,心中积满不服、不屑和抱怨,更甚者,严重打击到孩子自信心、自尊心,让孩子内心变得脆弱敏感自卑甚至自弃。
父母总想要“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你的孩子也想要“别人家的父母”……
一味地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别人家的父母”吗?
有些妈妈每天抱怨孩子玩手机,但是自己的手机却是从来不离身;
有些爸爸不准孩子玩电脑,但是自己每天都痴迷的玩着游戏;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说谎是不对的,但自己的嘴里却少有实话。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你满眼看到的都是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却从不去注意别人家父母的努力。
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那别人家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
经常赞美孩子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夸,一夸就飘上天。所以处处打压孩子,还沾沾自喜道“自古严师出高徒”。
可他们不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朋友圈有位亲子教育专家,特别懂得夸孩子。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亲子教育专家逢人便夸奖自己的孩子:“我儿子特别听话,从来不惹我生气。”当着孩子的面,更是毫不吝啬赞美的话语。
“你看我的儿子,回家总是先写作业,从来不到处去玩。”
“你看我儿子,非常喜欢阅读,每天都要读两三个小时的书。”
“你看我儿子,知道帮助妈妈做家务,真的很懂事……”
在他经常性有意无意的夸奖下,儿子越来越自觉,果然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一直都很听话、懂事,很少惹她生气。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父母的赞美和肯定,是孩子成长的动力,自信的源泉。
带着孩子自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优秀的孩子,往往有一对以身作则,不忘自律的父母。
一次去拜访一位朋友,被他家6岁的孩子深深吸引,他对书的痴迷让我觉得佩服,即使我跟他父母聊得很大声,也不会影响到他看书的心情。
在我的印象里,这么大点的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应该是动画片、玩具或是其它电子产品,这么喜欢看书的,还是第一次见。
朋友说,他们家有一间书房。孩子出生一个月不到,爸妈就开始读书给他听;等孩子长大点,就带着他一起读绘本、故事书,再到历史、文学、哲学。渐渐的,孩子爱上了阅读。
而现在,一家三口每天必有的消遣方式,就是每天睡前必须坐在一块儿,一人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看。孩子对书的兴趣,就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下熏陶出来的。
朋友和孩子的经历告诉我,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自己首先成为那个样子,这便是最好的教化。
正是因为有“别人家的父母”,才会造就“别人家的孩子”。
要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不若先努力去做到“别人家的父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