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孕的那一天开始,妈妈们大概就会开始进入一生中最长的一段焦虑期。孕妈妈时期焦虑孩子在你肚子里是否健康,宝宝出生后你开始操心母乳喂养,湿疹黄疸,发烧感冒…任何一点迹象都让你夜不能寐。
当孩子慢慢长大,妈妈的育儿知识库也突飞猛进,这个时候,你的焦虑期就结束了么?还远远不是,又有一个新的让你抓狂的关键词要出现了。这个词,叫做“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口腔敏感期,规则敏感期……看看就觉得心惊肉跳,这真是一个让人捉摸不定又没有标准的可以参考的东西,妈妈们随时随地都不敢掉以轻心,时不时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
我是否错过了宝宝的某个“敏感期”?宝宝以后会不会发展的比其他宝宝差?我的一个疏忽是不是要让我的宝宝可能会因为这块的缺失而最终抱憾终生?哎,焦虑啊。
究竟敏感期是个什么东东?错过敏感期真的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吗?各种被“敏感期”困扰或者即将被“敏感期”困扰的妈妈们,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专业人士的说法吧。
作者介绍
陈忻
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会员
有一次,一位妈妈在微博上问我:我家宝宝2岁了,最近吃饭的习惯非常不好,经常乱丢食物,不好好吃饭,以前1岁多的时候还挺好的,能自己学着用勺子自己吃。是不是我错过了孩子的吃饭敏感期,应该怎么弥补?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书写敏感期、认字敏感期。渐渐地,我发现目前有关敏感期的概念在国内的传播和使用过于宽泛了,已经偏离了敏感期最初的定义,并且引起了很多父母毫无必要的焦虑。
所以,有必要和大家聊一聊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这一概念。
敏感期的源头——关键期
要说清敏感期的概念,让我们从源头——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这一概念讲起。
最初关键期概念是在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欧洲生态学家罗伦斯和同事发现,一些鸟类的宝宝或者鹅宝宝在出生的时候会跟随母亲,确保它们能得到照顾和保护,增加自己的存活率。这种行为叫imprinting(印刻)。
从实验室保温箱里孵出来的鹅宝宝没有看到妈妈,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是罗伦斯,于是就把罗伦斯当成妈妈,到处跟随罗伦斯。
罗伦斯说,孵出来的13~16个小时是这些鹅宝宝形成这种依恋的关键期。“这里关键期的意思是,在动物发展过程的某个时间段,对于某一种能力,它们首先已经在生理上具备条件,同时此时对来自环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了这种刺激,就会产生正常的发育,而如果错过了就很难弥补,这段时期就是关键期。”
人类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关键期。比如,人类的胚胎在母体内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表发育,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育,就会受到不可逆的影响。
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的一些孕妇吃过一种止孕吐的药,后来发现吃了这种药的妈妈生下来的宝宝四肢发育不健全,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出生缺陷。这就是因为药物的作用,让胚胎在发育的关键期受到影响,错过了就无法弥补了。
尽管如此,在长期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领域认为用关键期来解释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关键期说的是「要么发展」或者「要么不发展,无法弥补」,这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
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
发展心理学提出一个更为灵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敏感期的定义是:
在这一段时期内,某些方面能够以最优发展的方式发生,而且这个时候环境对个体这一方面发展的影响最有效,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发展不能达到最佳,或者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能达到最有效效果。
这便是在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必须承认,当孩子处于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时,如果外界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环境和刺激,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家长们担心错过了孩子发展敏感期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科学解读敏感期的概念。
① 敏感期不像关键期这么极端,虽然错过了可能不能达到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要么发展,要么无法弥补」。
②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敏感期的「窗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孩子的发展没有那么容易就错过了,更不是稍纵即逝。
我们以宝宝学说话为例:研究表明,母语的习得是有敏感期。要想学会语言,孩子必须生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因为他们在人生最早的几年对语言的输入很敏感。但这并不表明错过了人生的头三年,孩子就永远无法学会说话。
即使孩子在婴儿时被剥夺了语言环境,到六七岁时才生活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依然能够学会语言。只是7岁之后,不能习得语言的概率才会逐渐增加。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母语习得的敏感期非常长。
试想,一个生活在正常环境里的宝宝,只要获得足够的语言刺激,错过语言敏感期的可能性是相当微小的。只有像狼孩那样,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绝才会有可能无法弥补。这和上面讲到的药物作用一样,是非常极端的情况。
③ 发展心理学中的敏感期,并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样,「宝宝喜欢什么,就是对什么敏感,就是xx敏感期」。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一阶段都可以笼统称为「xx 敏感期」。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大家理解了敏感期的本来含义,再来看这条旧闻:“2013年,某地一幼儿园为孩子们举行集体婚礼,质疑声不断,园长在接受采访时说,5~6岁的孩子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大家说说,这位园长说的对不对?究竟有没有婚姻敏感期呢?
如果按照敏感期的定义,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内将获得对婚姻的最佳理解,而此时外界对他们输入婚姻的概念能起到最佳发展作用,过了这段时间,他们将不能获得对婚姻的最佳理解。这说得通吗?恋爱婚姻发展观怎么可能只在5~6岁的时候发展,而过了这个阶段就不能很好理解婚恋了呢?
孩子的学习窗口
于孩子学习窗口究竟有多宽,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可能会有更好的认识↓↓
学习窗——神经连接的重要阶段
摘自:In the Beginning:the Brain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by Michael Hagel
大脑不同区域的髓鞘化速度不一样,所以学习窗是指特定类型的学习最佳的发展时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窗从来不会完全关闭,或者在早期会丢失任何认知能力。成人可以参与任何类型的学习。
对于敏感期,不要太敏感
我收到过这样一个咨询:我家宝宝现在3岁2个月了,她真的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没事就拿笔到处涂涂画画,这应该就是到了画画敏感期吧?我是不是该有意识地引导呢?
父母能够观察到孩子在某一时期的兴趣并加以引导,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宝宝是不是进入了某个敏感期,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了。
儿童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人父母应该了解和尊重这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但是,无需套用敏感期去解释这些表现。
爱画画≠进入画画敏感期
孩子爱画画并不等于说孩子进入了画画敏感期。因为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只关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并冠以「xx敏感期」,可能会让我们忽视背后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让我们焦虑。我们用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为例来解释。
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表↓↓
4~5 个月,孩子能够抓握物体,把这个物体在两个手中倒来倒去来研究。他们依靠手指的触觉来学习物体的特性。
6~12 月,婴儿的手指动作更加灵活,在第一年结束之前,孩子能够用拇指和食指拿起一个物体。
1~2岁,可以用三个大积木搭一个“高塔”;可以拿住蜡笔乱涂;画油彩画的时候用整个手臂的移动,会互换两个手。
2 岁左右,可以画横线和竖线。
2~3岁,会穿起来4个大珠子;握蜡笔的时候用拇指和其他手指(不是食指);画油画的时候会有一些手腕的动作,会滚动,挤压,拉扯以及捶打橡皮泥;会转动门把手。
3~4岁,可以用9个小积木搭“高塔”;可以画圈和十字架;玩橡皮泥会搓一条蛇,一个球,做个饼干等;会用剪刀剪纸。
4~5岁,按要求画很粗糙的形状;用积木摆放横的或者竖的结构;会自己穿脱衣服;会模仿写一些字母;会用剪刀沿着线剪。
5~6岁,会写字母表,会写一些数字,会使用一些工具,用绳子穿住细小的珠子,会使用3个手指的握笔姿势;开始会画一些不同的物品。
这是大致的发展时间表,大部分婴幼儿都是这么发展的,这就是共性。
(以上时间表参考了Infants and Children, by Laura Berk以及babycenter.com。详细的儿童发展表请参看这些资源。)
爱画画≈爱搭积木
不过,孩子的发展既有共同性,也有个体差异性。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兴趣却不一样。有的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对画画开始感兴趣,喜欢涂鸦;有些孩子对画画不感兴趣,不过他们喜欢玩汽车,搭积木等等。
所以如果妈妈观察到孩子在某段时间对画画感兴趣,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进入了画画敏感期,而是这些孩子在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人兴趣。
而那些在 3~4 岁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就错过画画敏感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根本没有画画敏感期,也没有证据说3~4岁是学画画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就永远不能发展。相反,有很多画家都是很晚才开始学绘画。
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也一样发展,他们也许通过其他方式和其他兴趣,比如喜欢玩汽车,搭积木,玩橡皮泥,做手工,这同样是基于精细动作的发展基础上,来运用和锻炼手的能力。
所以说,他们的发展规律是有共性的,但是个人兴趣却是千差万别。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对某些所谓的敏感期的焦虑,越焦虑越强迫孩子去做,反而让孩子产生反感。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
人类的发展没有那么脆弱,以至于错过几个月或者一年的训练就会难以弥补,影响终身。事实上,人类的学习能力非常强,而且学习窗口的关闭也不像很多父母想象的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刷地关闭了。
所以说,只要孩子生活在正常的环境里面,就不存在学习能力被剥夺的危险。
父母能够观察孩子的兴趣并提供条件,顺着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可以:
①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既不被敏感期束缚,消极等待孩子发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赶,逼迫孩子学这学那。
② 无论何时,都记住,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和帮助。多给孩子关爱和拥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③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顺其自然的多样化体验,而不是把孩子的发展割裂成一个一个小的“敏感期”。
罗罗的话
看完陈博士的科普,大家心里对于敏感期的焦虑是不是会少一些?没有谁天生就会当妈,无论之前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女青年还是优雅恬静的气质美女,当妈了,你就没有闲情逸致去伤春悲秋,立刻变身女汉子甚至铁血女英雄,钻研各种育儿知识,与孩子成长路上的种种问题做斗争。
从此,鲜花咖啡诗都离你远去,孩子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学语,便成为了你生命最重要的主题,对于孩子每个发育时期当妈的自然是无比重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无需攀比,不必艳羡,他们终将掌握成长的技能。我们所需要的,便是陪伴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坚定,耐心,宽容;我们已经给了孩子全部的爱,剩下的,就给孩子一个不焦虑,心情愉快的妈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