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教育就是"拼家庭"?我一个普通家长拼不起呢……》,后台涌进了几千条留言。类似说我“不配”的,也有不少。


其中一位留言的可能是位老师,或者是位教育工作者。她用了这么激烈的字眼,证明她背后一定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


我真的没有体会过,但是我非常心疼她。



写这篇文章,从来不是为了争论对错。


尤其不是要与学校与老师们争论对错,除了恶意营销的某些人,这其中并没有谁做错了。


我一直在说,教育是关注人的事业,所以围绕教育的一切,包括参与教育的所有人,尤其是老师们,都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老师们才能更好的去教育孩子。


这次的几千条留言质量非常高,而且都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周末,我特地把所有的留言刷完,筛选了一部分放入文档做归纳。


我始终觉得,如今我们能够一起讨论问题,畅所欲言,正是因为时代更好了,教育环境更好了,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们的教育自觉更好了。


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大时代滚滚向前的强大力量面前,如何让自己不那么焦虑。


这届家长真的难但老师也不容易


当时看大家的留言,我好多次都泪目了。这届家长真的难。


但其实老师也不容易

教育,从来都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


老师和家长任何一方的想法都是需要被更多人看到,彼此看到,这样才是“沟通”,我们才能互相理解,更好形成合力。


被困在“第三只笼子”的孩子们


陈默老师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现在的孩子都被困在“第三个笼子”里。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


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我们现在的孩子就是这只老鼠,食物是物质生活,电击就是我们唯分数论的压力。


我很认同下面这位朋友的留言,“在没有界定清楚责任义务边界,实践中就会出现问题”。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环境,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内卷化。教育一旦功利,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


如果老师或者家长任何一方都存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和“我知道这不该我做”。


那么在这样双重焦虑挤压下,那么就会迷失在各种“参考答案”中。


我曾经写过一篇《都在大把花钱抓教育,为啥有的家长收获“牛娃”,有的却被割了“韭菜”》,说的就是关于这方面的思考。


越是接纳自己是普通家庭的我们,就越要思考。因为如果我们不思考,就有人“替你思考”。


明白自己的重点和目标在哪里,我们踏上跑道的心态才能更坚定。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习惯


教育从未“出走”家庭,何来“回归”一说。比起讨论教育要不要回归,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各方如何各司其职。

这次很多老师的留言也强调了,学龄前家庭要注重习惯的培养。


看完这些老师们的留言,我的心其实更加踏实了。


长久以来,我的公号从来不鸡血,因为我始终觉得,教育是“人”的教育,“人”先立起来了,那就是1,其他的所有都是0。


立不起来的人,再多的0,都是“空心人”。我想做和小D一起学习成长的人,我想教会小D“渔”的能力,而不是拼命喂她“鱼”。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