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放完长假后,都感觉很难马上恢复状态。
虽然在出差了,发现自己状态还没有完全“在线”。这一点,我在假期最后几天就发现,自己和小D都出现了无法专注的表现。
比如我,看书写字很难专心,打开书或者文档,脑袋一片空白,然后刷一下微博朋友圈或者小红书,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前几天开始慢慢进行调整,这段经历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就想写出来和你们分享一下,对自己或者对孩子的专注力都会有借鉴作用。
诱因:高刺激环境
我是怎么进入了这样一个无法专注的状态呢?
我发现,高刺激环境是诱因,每天都是各种人来人往,哪怕没有加入聊天,背景声音都是人声和电视机的声音。
而家庭聚餐的时候很习惯地就是在旁边坐着刷手机,看短视频,可以说这是我过去一年看手机时间最长的阶段。
短时间高密度的高刺激环境下,人的精力就容易外散,都是碎片化的,以至于再次回到需要整段时间专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不习惯了。
当然,不管我们自己还是孩子,肯定不可能完全不和人接触的。但这也提醒了我们,要注意度。
如果长期的生活环境都是毫无控制的手机、电视、嘈杂的人声,那么专注力肯定是要受影响的。
积极“排毒”
发现诱因后,我做的第一步就是积极“排毒”,即便每天高刺激环境无法避免,那么自己也要找机会多创造一些低刺激环境。
后来几天的假期,哪怕聚会行程再满,我都会带着小D做这么几件事。
首先,早起去公园跑步或者慢走,去认真地感受风吹过、树叶沙沙、满园桂花香。
看似非常简单的小事,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的感官恢复,在不需要那么高强度的环境下,也能恢复到之前的敏锐。
运动本身也有很好放空效果,而且有氧运动会提高心肺功能,让大脑运行更好。
其次,我又和小D开始做起了呼吸游戏。这算是“正念”的一种,儿童也是可以做的,练习用腹部进行深呼吸。
我和小D最早玩的一个游戏是,我把手掌放在她面前,然后和她说要来吹倒妈妈的手。一开始她呼吸比较浅,气就很轻很短,我就会说,你看我的手倒不了呢。
她加大呼吸再吹一下,我的手就开始摇摇欲坠。我会继续说,“哎呀,我的手快倒了,快倒了,幸好没倒”。
然后,趁着孩子觉得好玩又好胜,我就提示她进行深呼吸。
等到我确定小D大大深呼吸了,她再大吹一口气时,我就会把手弹出去好几米,然后和她说,“这才是深呼吸呢,我的天,妈妈的手都被你吹跑了”。
这次,我们除了玩这个,还经常是家里客厅人声鼎沸,我们两个人会有个“秘密约定”,一起躲进卧室,大家平躺后,我和她一人一个小毛绒放在肚子上。
一起想象我们的肚子就是湖水,小毛绒在湖上划船,通过吸气呼气,小毛绒就会一起一伏,在湖面上颠簸。
小D虽然6岁了,但面对太多强刺激时,还是会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这次我拉着她一起进行呼吸游戏,对于她情绪也是有很好的帮助的。
减少意志力对抗
开始收心最常见的一个状态就是,大脑经常会出现天使和恶魔的对话,出现了“我想要做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的争论。
我今晚应该要看完这本书,但我想看边啃鸭脖子边看剧
我明早应该要早起,先把稿子写完,但我想躺着刷抖音
而结果往往是,恶魔胜利。一旦无法做到,我又陷入了“自己那么多事情没完成”的焦虑,这种焦虑又再一次反噬,让我无法专注。
当我意识到自己这个情况后,我开始重新对后面几天的生活进行了计划。大家别误会,所谓“计划”并不是说立马就是高度自律的生活了。
做计划是为了引入觉察,同时降低我们纠结的机会。
人的意志力总额是非常有限的,而我们经常把宝贵的意志力消耗在了很多无谓的纠结选择中。
越少经历选择纠结,那么就能节省更多的意志力,将它们花在刀刃上。
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家是有个日程表的。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孩子不是一点灵活度也没了吗?为啥要逼的那么紧?
其实我们家的日程表灵活度非常高,从来不是“非要按照计划全部完成的”。
之所以有这样一份日程表,就是要减少小D做选择时的意志力消耗,也是减少我和她之间“谈判”的可能性。
那么大家都能把精力节省下来专注在真正有产出的事情上。
当下专注
当然,不要以为上面这些事情做了,我就立马回到了高度专注的状态。
我一开始恢复到学习工作时,仍然专注力很差,就是那种没看几行字,就想着要去看看手机啦,想想其他事情了,效率极其差。
因此我后来采取了这样几个小技巧来帮助自己。
第一、切断干扰,手机无疑是最大的干扰,那我在开始学习时把手机放在另外一个屋子里,眼不见为净。
第二、手脑并用,看书的时候做笔记,手参与进来后专注力就能明显提高。
第三、记录思绪,过程中如果有任何分心的想法,不要去对抗排斥(这样又是消耗了意志力),我就用另外一张纸全部记录下来,并且每次都会心理对话,好的,我学习完就去做。
这三点,其实也是从引导孩子专注力的方法借鉴过来的。想要孩子专注力好,一个没干扰的环境就很重要,这一点年龄越小越关键。
所谓“没干扰”,并不只是没有声音,比如书桌保持干净;读绘本的周围没有玩具等。
多鼓励孩子使用多感官也是帮助他们专注的好办法,视觉、听觉、触觉多管齐下,非常有效。
每次开始一件事前,定一个希望孩子专注的合理目标,比如20分钟做练习册。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冒出这个那个想法的。
我们回应的方式就很关键了,不要去打压或者教训,就像我的自我对话一样,点点头,告诉孩子,好的,妈妈记住了,等我们做完XX,就去做这个。
我始终觉得,最牛的人从来都不是一直玩或者一直工作学习的。
而是想玩的时候可以玩;想工作的时候能够工作;想休息的时候可以休息;想学习的时候能够学习。
希望我今天分享的,这些亲身经历的小方法,能让我们都拥有这样切换自如的能力。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