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又开始了“陪睡”时光。小D回国后,各方面适应的都不错,唯独到了睡觉时间,无法像以前那样,自己入睡了。
我的“陪睡”是这样的,小D上床后,我就在她屋里的地板上坐着,确保她的视线可以看到我。
这个期间她时不时会起来问我几个问题,得到我回答后,自己会再躺下,然后慢慢睡着,大概要这样折腾一小时左右。
我前几天还在和好朋友吐槽,回国后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啊,以前晚上是我最密集工作学习的时间,如今经常是自己陪睡得也困了,还要靠意志力走出卧室。
结果,我好朋友的关注点却是,你竟然能允许陪睡,而且你女儿都6岁了,这不就是“倒退”吗?
那我就反问好友了,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啊?
好友说,我肯定不妥协的,我会坚持让她自己一个人睡的,毕竟她之前已经可以了呢。
育儿是个人的,每家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可以做到像我好友那么坚定的。
而且有很多朋友肯定会出现,知道“标准”是什么,然后犹豫不决是否要这么执行的。
正好结合我们最近发生的这个小故事,和大家聊聊我的思考。
我的育儿执行矩阵
我很早之前就和大家说,我的育儿理念就是“规则之内给予最大自由”。很多朋友就会问,怎么确定哪些是规则呢?
我坚决不让步的规则只涉及这么两条:
对小D的生命
对他人造成了困扰。
举例,坐车必须安全座椅,再哭再闹没有商量余地,影响到生命安全了;
在外就餐出现不肯好好坐椅子上,提醒后无果,我会终止就餐,直接把她带出餐厅的,影响到他人就餐了。
除此之外的,对我来说就是有“灵活度”的。
但大家要知道,所谓的“灵活度”并不是说今天执行、明天不执行这样的不一致。
而是我会去了解“做到”的最好标准是什么,结合我的育儿观和自己的状态来决定我的完成度百分比。
然后依此,我会把自己育儿的重点归类:
完成度70%以上的,基本上每个阶段都不会超过五样,是育儿优先级最高的,是属于“如果每天只能做一件事,就做这些”的。
完成度50%左右的,大部分内容都落在这个区域,属于可做可不做,根据自己和女儿状态灵活增减的。
完成度30%以下的,也有很多,属于我会欣赏和羡慕别人家妈妈做的很好,但我真的不想做或者不喜欢做的。
我是每隔三个月或者半年就会思考一下,找到自己的这三类。
我最近的第一类是这五件事:爱的充电、陪玩、亲子阅读、运动、学习习惯,有几样我个人觉得可以达到90%的。
30%以下的,就有给女儿打扮啊(比如亲子装搭配、造型),研究三餐并且每顿都是美美的摆盘,家里玩耍区域布置等。
每个人的标准会不同,我相信也有很多朋友会把三餐放在第一类,这就是为啥我总说,育儿是很个人的。
当然,每个阶段重点肯定会发生变化的,但定期梳理一下自己的这个矩阵,不仅能帮我理清重点,也能减少我很多无谓比较的焦虑。
知道“标准”在哪而“选择”不做,和“不知道不知道什么”,这给我的内心底气是完全不同的。
而当我明确了,这是我“选择”不做,那么面对“别人家父母”的比较,我的内心也就更强大了。
从新手妈妈一路走来,我太清楚了,别人无心的一句点评,就成了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需要,我恰好愿意给
我临回国前就梳理过自己的这个矩阵,这个阶段,我把睡眠归在了第二类,除了唯一不能妥协的睡眠安全,其他都是有很大的弹性空间的。
看到这,相信还是会有朋友问,那么怎么决定这个弹性空间呢?
我相信不少父母会和我一样,都是知道“标准”在哪里,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把握不住那个“度”,犹豫不决:
真的100%执行,觉得似乎没必要那么“严格”,但如果完全不做,又觉得似乎不对。
比如,什么时候分床分房?孩子要我们喂饭,在外面要我们抱,这些到底要不要做?等等。
我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这么一句话:她需要,我恰好愿意给。
小D已经6岁了,她还是会时不时提出,妈妈,抱抱我。
不管我看过多少文章,正的反的都提过会走路后的孩子在外面到底可以不可以抱,我的判断标准只有这一个。
我也累了就拒绝,我觉得自己今天状态不错那就抱。
我知道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要问啦。我每次也真的是累了拒绝了,但孩子就哭啊,我就不得不抱。
小D也会哭啊,但对我来说,让她体验被拒绝,让她知道我的真实状态,这也是她成长的一部分,未来的人生之路,她要被拒绝的情况真的会很多很多的。
这时,之前学的育儿知识的作用就体现了,我们是有很多“锦囊”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走路的,今天的二条就是谈这个问题。
而当我开始和小D分享真实情绪后,小D对我的“作”反而少了很多。
几次以后,她就明白了,妈妈累了就是真的累了,妈妈说不就是真的不。我们之间从来没有“欲拒还迎”和各种套路。
而当我真心想抱她的时候,她是可以感受到我的情绪就是喜悦和平静的,很多时候孩子很好满足的,抱了一会会她的“爱的充电”就满格了,立马就要下来自己走了。
而如果我们是“不得不”抱她的状态,即使抱着她,她都不会有被“充电”的感觉。
于是就会更加要索取,然后我们更加不情愿,最后的结果就是,看似我们在做这个行为,但所有的能量都是负面的。
妈妈先爽,孩子才能爽,这句话真的非常对。
“愿意”背后,爱的加持
回到这次“陪睡”经历,大家听我开头描述可以感受得到,我其实更加希望她可以独自睡,因为我的工作时间真的被挤压了。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会遇到的育儿困境吧。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付出”是真的愿意吗?
我觉得,这就是爱的力量。
对我来说,所谓的“爱”,并不是我的行为,比如陪睡。
行为本身从来不说明“爱”,而是我“为什么”而做这个行为,才能真正体现爱。
这段时间我之所以会陪睡,原因很简单,我们换了一个城市,住的房子完全不一样,床也不同了,以前所有熟悉的东西都陌生了。
白天还好,爸爸妈妈都能陪着小D,而睡眠是最长的一段和我们“分离”的时间,那么因为陌生环境带来的焦虑就会集中爆发,自然就会有很强烈的让我们“陪着”的需要。
尽管我知道,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要能独立入睡,但我认为,自己的这个答案,要比所有的“标准”和“原则”都强大一百倍。
尽管我知道,这意味着我又开始了熬夜生活了,但我认为,这个阶段做这件事,比我的工作和睡眠时间重要一百倍。
这是我成为父母后才学会的,如何完完全全、不计回报地去爱一个。而爱一个人,就是全然地尝试去理解她、看到她、懂得她。
她成为了她,我成为了我
我经常会被你们开玩笑说,大J是用“变态”的方式在学育儿,的确,我可以说比大部分父母都学了更多育儿知识。
这几年越来越想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育儿知识是工具,学习工具是为了让我们的日子更加舒坦,而不是更加焦虑和恐慌。
这么说并不是否认学习是辛苦的,但努力后的心态肯定是踏实、确定,而不是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我可以“选择”这么做。我知道“你”说的对,但“我”想这么干。
学习育儿知识不是为了假装成一个“好妈妈”,而是最终,我成为了我自己,她成为了她自己。
这才是我眼中最好的学习育儿的状态和最美的亲子关系。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