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大家说了,我们全家回上海暂住,小D接下来要有大半年的间隔年,我们在家自己给她上学。
最近先生还时不时会内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职业梦想而耽误了女儿。
我倒是看的很坦然,随着小D慢慢长大,大家都需要明白“家庭决定”这个概念的。
“家庭决定“意味着,这是合适家庭的最优选择,没人该有牺牲感,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开始思考,如何做了选择后,列出对自己最优的行动方案。
有了小D后,我们第一次的“家庭决定”就是我做全职妈妈,帮助早产的小D康复;第二次的是先生在外地上班;第三次的是我决定创业;如今,这是第四次。
回归原点
学龄是个分水岭,曾经佛系(撒手)的先生,现在也开始在意小D的学业了。如今我在这个家庭的作用之一,就是互相牵制平衡。
我那么努力的一个人,你说我是佛系肯定不可能,只不过我始终觉得,现在太多的所谓“鸡血”,只是把目标锁定在了小学而已。
先生问过我,为啥你觉得他们的拼娃目标只是小学啊,至少不该是到高考吗?
我看了他一眼说,因为基本上小学三年级以后,大部分家长发现,要么自己真的不懂了;要么发现拼了那么久,孩子也不过如此,所以就放弃了。
先生问,那你觉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啊?
我觉得就是回归原点,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就该明白,所谓人生竞争都不是看小学、大学,而是一辈子。
那么一辈子最关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也可以问问自己。很有意思,这算是我和先生第一次在教育问题上的共识,因为我们俩的答案都是,建立自我。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先生的疑惑,自我怎么建立呢?他说自己是三十岁以后模模糊糊有了这个感受,但真要表达,觉得很难。
说不清楚的虚概念,又如何指导我们养育孩子呢?
我就转给他最近刚上线的一档综艺《自然有答案》,和他说,每集都不长,30分钟左右,你快快扫一遍啊,看完也许就有感悟了。
自然有答案
居家隔离的这几天,先生竟然真的去看了,还和我总结了一下。
每集都有个主题的,像有一集是带着孩子去领略大自然的各种色彩;还有一集是先去发现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家,然后和孩子一起动手建造家。
说完,先生问我,所以你觉得,自我的建立在大自然中?我没搭话,先生自己又说了下去。
他说,我们在城市生活久了,每天都习惯根据标准和目标生活,反而忘记了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回到最原点,去找到最纯粹的感受?
我说,是啊,以前和你分享过一本书叫《失去山林的孩子》。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都很好,可以说真的什么都不缺,但唯独缺失了一样东西,就是大自然,失去了和大自然的联结。
但如果把“自然”只是理解为,多带孩子去大自然,我觉得又狭隘了。当然,多提供孩子户外活动肯定是重要的,但远远不够。
就像你看到的《自然有答案》每一集都有一个能力或者品质主题,这些能力或者品质,其实我们在城市里、在早教班里都会提供,那带孩子去大自然锻炼这些,有啥不同呢?
我觉得你我两个人把这点想清楚,那么下半年女儿的培养重点就达成共识了。
教育的精髓
我顺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我觉得,这套综艺短片给我最大的启迪是,在日常孩子的教育里,不要忽略体验和感受这两个环节。
就拿你说的那一集,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体验色彩。这个背后的能力培养,我们都知道,是关于颜色认知,专注力和观察能力。
这些我们在家完全可以啊,小到各种颜色的玩具,大到形形色色的规律归类的练习册或者App,不是吗?
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在大自然里,我们首先鼓励孩子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啊,我发现了红色,我好喜欢这个颜色的”。
而在家的这些所谓启蒙环境中,我们侧重的是答案,“这是红色,这也是红色,这两个是一类”。
发现这两者的区别了吗?尽管结果是一样的,但后者,我们更多在追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自我感受。
这其实就是你之前提到的“自我”建立的核心。
我觉得养育一个拥有很多“知识“的孩子不难,毕竟才6岁,现在的这些知识点,我们的孩子都不笨,抓一下都能掌握。
但我更希望养育一个有“自己”的孩子,包括有自己的观点、喜好和态度。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的养成,也是我们所谓“见世面”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你还记得我们当年刚出国时候的经历吗?我们见过卢浮宫里的名画,看过梵蒂冈里的收藏,见过尼加拉瓜大瀑布,也去过古巴哈瓦那。
但其实当时我们从未真正说出,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那时的我们总是很恐慌地在“背”或者了解那些所谓背景知识,深怕自己露怯。可是,现在回想,那些知识真的重要吗?
你再回想一下,当我们可以清楚说出看过那些后的见解时,我们就放下了所谓追求标准答案和知识的执念了。
见闻和见识、知识和智慧是完全两个概念。
一个人如果平时无法探究自己的感受,反思和好奇事物对自己的影响,那么即使学了很多知识、去过再多的地方,见过再多的人,都只是在重复一样的状态。
慢养育
先生听完陷入了沉思,好一会和我说,我同意的,那聊聊我们具体怎么做呢?
我说就一个关键字,慢。
你还记得疫情开始后,小D除了学校的网课外,还报了语文、数学和画画的网课。
当时你加入了那些社群,然后整个人都乱了,每天晚饭后就非要小D车轮战都学完。然后你们两个人总是吵架,我天天在做和事佬。
我后来给你提过建议的,一天一个就行,周一语文、周二数学,这样轮流。慢慢来,这样每天安排里面还能有一些自主活动不挺好的。
你还记得当时的答案吗?你和我说,不行的,督学群里会要求我们家长每天打卡的,督促我们别拉下。不行的,这就是规定每天要解锁的。
现在想想是不是很好笑啊,被推着走说“不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是因为别人都是每天在打卡吗?就是因为必须“解锁”吗?
我们下半年需要面临的就是,我们自己制定计划,在家和小D上学,就更要抵制这种不知哪里来的“比较”。
人最怕的就是莫名其妙被推着走,反而错过了自己在出发时觉得最重要的那件事。
嗯,先生第一次如此确定地给了我答案,还和我说,我们互相提醒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脚步和节奏,不催促,自然好成长。
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催熟和速成永远最简单。但长期缓慢、细水长流的力量,才更为踏实和稳定。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