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家点播很高的一个话题,很多父母非常焦虑。
因为总是时不时有一些文章提到,什么“XX岁再不分房就晚了”,甚至还有关于不分房孩子性早熟等等的影响。
如果你不想继续看下面的长文,那文章开头我就非常直接地说一句,这样的标题都是骇人听闻的。
目前根本没有任何研究结论可以得出,长期和父母同床同屋,会对孩子安全感、独立性、身体发育有影响。
如何解读建议
当然,这些文章的内容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美国儿科协会》的确建议过,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父母同屋不同床,从3、4岁开始可以考虑分房。
但是大家要注意,老外用词很严谨的。
当他们说“建议”时,意思就是供你参考;有时会用“必须”(比如安全座椅),那么就是需要强制执行。这当中的差异大家要留意。
与其简单地说“做”或者“不做,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为啥会有这样的建议,能帮助我们有个更好的全局观。
这条建议最大的原因是睡眠安全性。低幼宝宝,和父母同床,容易出现被被子闷住发生睡眠窒息的问题。
睡眠安全问题大家的确需要重视。
其次是父母心理感受,长期孩子和父母同床,会影响夫妻生活、成人睡眠质量,这些也会为接下来亲子关系埋下隐患。
最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也希望建立起隐私和个人界限概念。
小D出生后就是和我们同房不同床的,我自己睡觉习惯不太好,当时就是害怕一不小心把她压住了。
但说实话,一开始肯定辛苦的,尤其是半夜起来喂奶,肯定不如同床更轻松。
她是4岁多才分房的,因为之前我们租的房间是一室一厅,根本无法实现分房。
我们就买了一个屏风,放在孩子的床和大人的床之间,其实也是完成了“分房”的心理空间。
所以你们可以看出,了解了“为什么而做”后,实现的方式就会更加灵活多样了。
分床睡或者分房睡这件事,并不是按照年龄一刀切的,而是从家庭情况出发。
分房睡的前提
分房先分床
有不少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同床睡,那么谈分房之前必须先同屋不同床。
孩子入睡有个很关键的概念叫做“睡眠联想”,就是他睡觉的周围环境都会影响到他入睡的效率和质量。
这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因此父母不要想当然地觉得我把孩子的小房间弄的和我们的屋子一样就好了。
如果是和父母同床的孩子,嗅觉(妈妈的味道)、听觉(父母的呼吸声)、触觉(摸着妈妈衣服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的。
所以这一步千万不要轻易跳,先从分床开始过渡。
独立成长的欣喜
不要带着“害怕”育儿,这一点在分房问题上尤为突出。仔细问问自己,抛开那些所谓的建议,到底为什么而分房?
不少父母都是因为害怕,担心孩子过于依赖,没有安全感等等,唯独很少会提到,因为我的孩子长大了啊,大人都需要自我独立空间。
我现在非常强调父母的动机,因为我走过的这六年,非常清楚地明白,即使我们“模仿”的行为一样,因为我们的动机不同,传递的态度和情绪就会不同,这样效果就是千差万别。
扪心自问,如果你此刻只是因为害怕,不妨再等等,因为我开头就说了,没有任何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分床也好、分房也好,一定要在父母和孩子情绪状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有几种情况不要着急分:
二胎来了,尤其是大宝还没完全接纳二宝时;
大病初愈、身体不好时;
长期照顾人发生变动(比如保姆不做了,奶奶回老家了);
发生巨大生活改变时(比如送托、转班级、搬家等)。
如果你是因为欣喜,那么在准备分床/分房之前,可以多和孩子讨论“长大”这个话题,
宝宝XX岁,XX岁就是大人了。大人可以做什么呢?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哇,还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多酷啊!
分房睡这件事的确是意味着孩子走向独立,但是独立的力量必须要是从内心滋养出来。
父母为孩子的独立而欣喜,孩子也对自己可以独立而自豪。而绝对不是父母逼迫孩子独立,孩子抗拒这份成长。
分房睡的临门一脚
如果以上两个前提条件都满足了,那么就可以进行分房睡了。在准备实施的过程中,记得下面这三个重点。
让孩子参与布置
从选择家具,床品,甚至装修的过程中,多邀请孩子参与。过程中多去强化这是“你的”房间的概念。
没有孩子不渴望长大的。但他们需要被赋予“长大”的权利。
把孩子的房间的决定权适度还给孩子,他们才会更加期待分房这件事。
成长独立仪式
我个人是很强调仪式感的,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这倒不是说孩子喜欢“形式主义”,他们喜欢的是我们透露出来的“郑重其事”。
小D的很多“第一次”,我都会举办一个小小的仪式。分房那一刻也完全可以,也是非常值得这么做的,这真的是孩子生命中很关键的一刻呢。
全家一起,给孩子颁个小小奖状,我还会对小D最喜欢的毛绒说,小羊Mia你知道吗,从今以后,小D就是大人了,她有了自己的小房间,你会去住,她会更好地照顾你。
去做孩子的欣赏者,抓住生活中这些细小的成长点滴,通过仪式去放大它,这就是给孩子赋能。
给予确定的回应机制
最后,要调整好心态,孩子是会有反复的。有的孩子半夜会哭了,有的半夜又爬到了大人的床上,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孩子的成长就是前进三步,倒退一步,这样螺旋上升的。
从分房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她不是被“抛弃”了,如果需要,爸爸妈妈永远都在。
你看,床这边有个按钮,如果你晚上醒来需要妈妈了,可以按一下,妈妈就会过来
这样的形式不强求统一,关键需要给予孩子一个“求助”方式。
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是遥控按钮或者小铃铛,因为这样是我们跑过去,而不是孩子跑过来。
这个当中就会有个短暂的“空隙”,这就好比是一个暂停键,哪怕孩子只可以等待几秒钟,那么也说明了他们的成长。
当然,这个设置一开始我们父母会辛苦一点,真的需要第一时间不断地回应。而且孩子一开始也许想要寻求确定,说不定还会反复使用。
这其实就是孩子迈向独立的过程中必经之路,对自己是否有这份力量表示不确定。
像小D刚刚开始分房时,特别得意自豪,总是反复强调,她长大了。但新鲜劲过了以后,她开始倒退了。
会出现想要爬到我们床上和我们一起睡,我们其实不会把这个当成一件很大的事,只是从父母感受出发。
如果我们觉得可以接受,那么欣然欢迎她加入;如果觉得无法接受,那么好好和她说明理由。
小D过段时间又回到自己房间独自睡了,这就是孩子啊。这就是为啥,一开头我和大家强调的父母心态。
父母自己安全感足了,就不会把孩子没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认为是“有病”。
父母给予孩子最强的力量支持就是,第一时间地回应,无条件地接纳,同时又无比坚定地相信孩子的力量。
成为父母并不容易,那至少希望我走过的“煎熬”,可以让你们接下来的路更舒心一点。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