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放假,各大培训机构都会进入忙碌期,不少家长也开始进入了焦虑状态,选跳舞还是画画?补英语还是补数学?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同学放寒假”一句话道尽了所有的道理与苦楚。
虽每次喊口号都是「快乐自由」教育,但每次执行的却是恰恰相反,生怕自家孩子落后与别人家孩子半步。
“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犹豫不焦虑的。
最近嘟妈一口气刷完了前段时间超级火的关于教育的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这部纪录片来自于周轶君,她是综艺节目《圆桌派》的常驻嘉宾,也曾是战地记者,更是一名母亲,女儿一年级,儿子幼儿园。
她说,她是带着思考和困惑来做这档节目的,讲述了她走访芬兰、日本、印度、英国及以色列,最后回到中国时的关于教育的见闻和思考。
关于这部记录篇评价有两个极端,一些人表示看完既感动又羡慕;还有人评论说,每个国家情况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
而嘟妈想说的是,教育本就是没有标准规定的,当然,也不存在所谓的完美的教育。
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教育时,我们可以从自身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他乡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用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上。
今天我们就先讲一下令嘟妈非常羡慕,也是令多数小朋友羡慕的国家之一芬兰,一个没有考试、提倡平等自由的积极教育的国家。
这个人口仅500万的北欧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
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每三年发布一次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结果,也即PISA。在教育界,这个评估预言学校教育的水准和层次。
在PISA的测试中,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全球教育者瞩目的焦点。更让人们惊诧的是,芬兰孩子的学习时间只有其他国家的70%~80%。
不存在竞争的教育
竞争,在某些程度来来讲,的确能激发人们学习的动力,但这种外在推力如果过多,就会损耗内驱力。
也就是说,一旦竞争不存在,那么孩子就不愿意学习。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战胜他人,而不是自我成长。
在芬兰,所有学校都极力塑造“无竞争”的氛围,上课铃声用悦耳的音乐代替刺耳的铃声,所有孩子上学时神情轻松,他们在小学四年级之前,都不需要参加任何考试。
学校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和管束,学生有着充分的自由。其中很多的情况,在我们的学校是绝对禁止的,甚至会受到处罚的。
穿着奇装异服上课
边吃零食边上课
iPad可带入课堂
而芬兰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们可以随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应该被干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芬兰学校的教室里几乎都会贴着一棵树,老师说这是积极教育。
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他们身上还有其他品质。比如有同情心,有毅力、有团队合作能力。
周轶君采访这里的小学生,问他们未来有什么梦想,他们对于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清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嘟妈突然想起自己念书时,一个班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说要成为科学家;高考后选专业时,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步入工作后,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机会认识自己,无论我们,还是他人,唯一能认可的标准,就是考试的分数。
当周轶君问芬兰的9岁的孩子们什么是成功时,一个孩子的答案直接戳痛了无数人。
他说:“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是成功。因为在芬兰每个人都一样的好,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孩子对于成功的定义让我十分汗颜,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学业优秀,事业优秀才叫成功,否则就是平凡的普通人,但在他们眼里,普通人就是成功者,能好好生活就是成功的人。
当然,芬兰减少竞争机制有其文化背景,也有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学校领导告诉周轶君,无论孩子读哪所学校,无论是否上大学,我们都有很好的工作岗位等着他们,所以这里的人从未焦虑孩子的学习。
虽然我们国家目前暂时无法做到这样,但我们可以从自身的教育做起。
我们也可以像芬兰的老师一样告诉孩子:
“学画画不是为了考试加分,你可以在纸上自由的表达自己,把你不想说的话可以画下来。”
当我们教孩子新事物的时候,不要强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标准来认识。
就像芬兰的学生不需要记住每一课树的名字, 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想象为这些植物起名字。
“不需要正确答案,任何回答都可以,只需要运用想象力。”
选择所谓的兴趣班,不是为了高考加分,而是让孩子知道,当你人生中有一项爱好,你将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
一位单纯喜欢学画画的老奶奶出现在课堂上
而不是延续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进行所谓的打击教育,让孩子感觉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当孩子习惯一个东西时,因没有所谓的前途而阻止孩子,常常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让孩子没有自信只有自卑。
我们的教育中,最缺少的就是宽容和鼓励。
周轶君被芬兰的教育理念所感动
真正对孩子友善,是怀有一颗宽容之心
除了竞争少之外,在芬兰,很容易感受到全社会对孩子的关心与体贴。
最近几年,国内网络上很多关于“熊孩子”的话题,在一些人看来只要在公众场合哭闹的孩子就是“熊孩子”。
还记得前段时间微博热搜话题,飞机上婴儿不停哭闹,一对情侣斥责母亲没有教养,不该带爱哭的孩子出门的事件吗?
来源:微博截图
其实这里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对婴儿不友好的文化。
在商店里,若孩子好奇触摸食品,商店售货员拉着一张脸来“提醒”,餐厅里,若孩子吵闹,邻座客人会翻白眼……
不管孩子处于什么原因哭闹,只要哭闹就是你就是你没有管教好,孩子只有被教导得和成年人一样遵守礼仪,就是所谓的好的家教。
而在嘟妈看来,不管孩子和管不了孩子,是两回事儿,不能混为一谈。
就好比一个4岁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多半就和家长有关,可能是家长从小没有教育孩子不可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平时没有约束孩子的行为有关。
而对于一个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感受的2岁宝宝,因饥饿、害怕或是身体不适等原因哭闹时,家长有时候真的是“无能为力”,毕竟孩子不是机器,有一个可以停止的按钮。
曾经有一位宁波妈妈担心自己第一次带1岁半的宝宝坐飞机哭闹影响别人,给全机人写了一份信,希望得到大家的体谅。这一举动得到了全网人的称赞。
嘟妈也很称赞这位妈妈的做法,但是我不觉自己独自带孩子出门,孩子因不适哭闹就是有罪。
在管教孩子上,芬兰也非常警惕任何语言或行为上的暴力,而这与我们多数父母失去耐心后,对孩子怒吼甚至推打的行为完全相反。
一位芬兰的华人父亲告诉周轶君,当年女儿做数学作业没做好,他就用手弹了一下孩子脑门,结果就被老师请去谈话,一共谈了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芬兰不允许任何人对孩子施加任何暴力,要是国内家长到芬兰去辅导作业,随随便便打骂孩子,可能早就被剥夺抚养权。
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而已
一个孩子数学学不好,芬兰的老师会怎么办?
“我们不会想是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如果他对汽车感兴趣,我们会从汽车讲起,然后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
芬兰的老师们回答道。不给孩子贴标签亦是芬兰教育的一大成功点。
这里的孩子,每天只会花30分钟~1小时写作业,如果作业很优秀,老师还会发给他们越狱卡,下次不想写作业时就可以用,而这一切,完全不需要家长知情,孩子自己做决定就好。
除此之外,芬兰的教育宗旨是,一切都要服务于生活。这个目的和我们的“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好的将来”有些相似,只不过我们奉行先苦后甜而已。
有一堂课内容是,学校的老师拿出一张色卡,让孩子在森林中寻找颜色相似的物品,这是为了促进孩子与自然的接触,帮助他们建立环保的概念。
周轶君又问道,如果是非洲,是不是完全没办法复制这套教学模式?
老师说,他们可以复制,但应该以当地环境为主。我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应该需要了解环境与自己的关系。
芬兰学习的哲学就是,学习仅是为了生活而已。
从我们的教育角度来看,芬兰的教育更接近于乌托邦,我们不可能全盘学过来,因没有完美的教育,但是我们可以学芬兰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保持孩子们的好奇与想象力。
因为好奇,会有更大的动力,去主动学习和探索。教育的意义更应是学习能力本身。
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留一点空白,才能让孩子有很多的思考,拥有更强大的动力。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所以我们不必强求每一个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达到一样的成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