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育儿理念再也不是「我说你做」的上下级关系、军事化管理的模式了,而是更多地追求民主平等,追求「我们一起做」并给予孩子更多的权利和选择。


可是很多父母也很快发现,在育儿道路上哪有那么简单,自己的孩子并不像教科书上所呈现的那样理想,这些父母会发现,很多育儿书上的「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一点用都没有。


特别是在「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这件事上,教科书会说孩子渴望有决策的权利,所以要给孩子出 A/B 选项,还给出这样的例子:



(喝奶时间)


妈妈:宝宝,你要喝牛奶还是酸奶?


宝宝:牛奶!


妈妈:(暗自偷笑 😏)


但是,在现实里,宝宝不会按常理出牌。绝大多数情况反而会是这样:



(喝奶时间)


妈妈:宝宝,你要喝牛奶还是酸奶?


宝宝:不要!不要!都不要!!!


妈妈:😠!


更让人不解的是,育儿书上明明说这是两岁左右才会出现,结果自己的宝宝才一岁多就这样了~


其实,这种情况通常来说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孩子太累了,要么是给出的选择不适合孩子来做决策。


「我实在太累了,不想思考了!


其实,对一个选择做出决定,不管这个选择是否重要,都需要消耗相当多的精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每天都穿同一风格的衣服:节省脑力。


所以,当孩子的「电量」已经很低,这时候父母还抛给孩子一个选择题,这就像当你疲惫不堪时队友还问你「你想用浅蓝色水杯还是深蓝色水杯来喝水呢?」那样的感受:非常不开心!



这时候,父母还有三张王牌:


直接替孩子做出决定:我去给你拿一瓶牛奶吧!


把选择题换成是否题,让孩子更容易决定:你平时喜欢喝牛奶,你现在想要一瓶吗?


先让孩子缓一下,等孩子有更多精力的时候再让孩子做决定。


父母给出的选择应该适合孩子的心智


孩子的决策能力会随着自己的成长和磨练逐渐变强,但是有一些父母却忽略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自己的宝宝永远都是小宝宝,不是吗?)。


如果这时候父母问一些对孩子来说无关紧要的选择,这即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也不能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更不能帮助孩子学会做出好的选择。



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及时调整选择题对孩子的重要性,让孩子总是能够承担一些适当的责任。


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个极端:有一些父母自从知道给孩子做选择的重要性后,就什么都让孩子做决定。



这种「你自己做决定吧,没有人会管你的」是很危险的!孩子需要父母给予一定的界限与结构才能感觉到安全。


而太多或者太复杂的选择只会让孩子觉得不知所措。孩子会因此肩负着病态的压力,继而对健康的身心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父母给出的选择即不能对孩子无关紧要,也不能太重。有渐进地给孩子更多的决策权,才是正确之道。


接下来是基于年龄的建议,但是由于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节奏,所以父母应该按照自己的孩子来进行调整。


3 岁之前:小小的选择


其实,一岁之前的小宝宝也会通过视线和动作做出自己的选择了:他们会更喜欢人脸,会更偏向妈妈的声音,会伸手去拿想要的玩具。


但是,这种选择通常是本能的,不加以思考的。宝宝真正能够做出思考的选择是当宝宝能够理解东西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消失之后,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就开始给宝宝一些简单的选择了。


问题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有,而且他们会意识到每次做出一个选择就意味着失去其他选择,所以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做出一个选择需要很强的自控力。



这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非常有限的选择,让孩子从两个选项开始做决定,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


这些选项最好是可以展示的。比方说,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在玩具间做决定,那父母就应该整齐地展示与选项一样数量的玩具,把其他的玩具收起来。


同时,父母不应该逼迫孩子做出选择,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时间让孩子思考,但是这时如果孩子并不愿意思考,那就应该参考之前所说的,使用那三张王牌中的一个。


3 到 4 岁:更高的决策权,更多的反思


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已经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还时常会对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产生强烈的感受,而且在决策上已经能够开始彰显自己的性格了。


所以,父母与这个阶段的孩子共处时,不单单应该给予更多的决策权,而且还应该给予孩子解释自己的选择的权利。这有助于加强孩子反思的能力,继而帮助孩子在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问题是,很多孩子一开始并不能有结构地解释自己的选择。所以,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多解释自己的选择来引导孩子模仿自己,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方说,告诉孩子:



因为现在外面在下着雨,所以我们不能出去,只能在家里玩了。


在这里,很多父母会犯一个错误,会给孩子一个「假决策权」。也就是说,明明不会允许孩子出去,却会问孩子「外面在下着雨,你想在家里玩还是出去啊?」。


如果孩子选择出去玩,但是父母又不采纳,那会打击到孩子的自我价值,减少孩子对做出选择的积极性。所以,如果孩子本身对一件事没有决定权,父母就不应该给出选择,而是直接给出自己的预期。


5 到 6 岁:更理智的选择


在这个阶段,由于幼儿园老师通常都会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父母也更愿意相信孩子的选择,所以这些孩子比之前有更多地自由选择空间。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懂得每做出一个选择,就有相应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不单单可能会影响到自己,还可能影响其他人,所以这些孩子会比之前更理智地对待选择。



结果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起任何时候更喜欢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会更在意。他们会更积极并且理性地选择做什么、跟谁做、怎么做等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应该继续给予更多的决策权。前提是,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仍然在父母自己的可控范围内。



也就是说,父母应该时刻保持清晰的界限,不允许的事情就是不允许。绝对不能因为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决策权,而让孩子选择过马路时牵着手还是自己走。


虽说如此,但是父母仍然可以对这些孩子无法做出的决定与孩子讨论,鼓励孩子思考为什么他们还没有能力做出这些决定。


总 结


给予孩子做出自己的决策的机会,不单单能够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而减少哭闹,而且还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并学会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让孩子在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能够更有可能地做出一个好选择。


但是,父母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给出选择,给出什么选择,这能够避免因孩子拒绝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尴尬。


所以,在父母合理的界限内,给出一个适合孩子心智的选择,才是正确之道。



- 参考文献 -

Taylor J. Parenting: Decision Making. Psychology Today. 2009. Available at: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power-prime/200910/parenting-decision-makingPoole C, Miller SA. Ages & Stages: Making Choices. Scholastic. 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scholastic.com/teachers/articles/teaching-content/ages-stages-making-choices/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