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家里人不注意我的口腔卫生,都是误以为“乳牙反正要掉”,所以学龄前我真的是一口“烂牙”一直去看牙医,当时吃了不少苦头的。因此,对于小D的口腔卫生我是特别重视的,从第一颗乳牙开始我就坚持给她刷牙。


文章一开头就把宝宝口腔护理的要点回顾一下:


1、乳牙和恒牙同样重要,乳牙有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功能,还给恒牙保留空间的作用。保护宝宝的第一副牙齿很重要;


2、宝宝出生后,就可以用干净的湿纱布包裹在大人手指上清洁牙床,也是让宝宝从小适应口腔护理;


3、从宝宝出第一颗牙齿后,就可以用含氟牙膏早晚刷牙。对于还不会漱口的孩子,使用剂量是关键,3岁前孩子每次使用不超过米粒大小的牙膏


4、3岁以后,每次使用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早晚刷牙两次,也可以开始使用牙线。


左图是米粒大小的牙膏量,右图是豌豆大小牙膏量


今天分享的这些小游戏,更加适合两三岁以后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需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刷牙,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了解牙齿和蛀牙


养育孩子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的一点就是清空自己的认知,多从孩子角度去思考,他们哪里不明白,我可以怎么说清楚。


刷牙这件事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问自己,平时是否花时间和孩子谈论过牙齿和蛀牙这件事,是不是只有到了刷牙或者看牙医时因为孩子不配合才开始各种“恐吓”?


我建议大家在孩子心平气和时,带着孩子做这样的游戏,帮助孩子了解牙齿和蛀牙。

找一张嘴巴的图片或者自己手画一个,然后剪一些长方形作为牙齿,和孩子一起黏贴牙齿。


做这个手工本身还能锻炼精细运动。更关键的是,在这个互动中可以和孩子聊聊牙齿的作用

小D的牙齿在哪?妈妈的呢?(我们一起张大嘴巴互相给对方看牙齿)


我们一共有多少颗牙齿啊?(尝试数一数,孩子基本很难数清,我就会告诉她答案)


牙齿派什么用的啊?(我们母女俩就会轮流说,看看我们可以想到多少个用处)



等到聊到这时,顺其自然地我就会引入要保护好牙齿的概念。我会告诉小D:


牙齿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每天洗脸洗头照顾身体,我们也需要刷牙照顾牙齿。不然牙齿就会像我们手破了一样,会很痛。


“牙齿上有洞就是蛀牙,蛀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蛀牙这个概念很抽象,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帮助孩子理解。


可以用一个苹果,提前一晚上戳一个洞,第二天就会变成这样。


你看苹果上有洞了,我们看看洞里是什么样的?(小D撇了撇嘴巴)


嗯啊,很恶心,对不对?(小D点点头)。


这样的直观展示是不是比我们说教一万遍“不刷牙,牙齿会坏”的更深刻呢?


现在小D自己会监督她爸爸刷牙,还时不时嘴里挂着“不刷牙,牙齿会烂掉,就像烂苹果一样”。

温馨小提示,提前一晚上准备苹果就好了,不要提前太久,不然实在太恶心了



刷牙和用牙线


学龄前的孩子很难自己刷牙可以刷干净的,都是需要父母协助下完成的。


但是随着孩子自主意识慢慢增强,他们对于刷牙其实是特别感兴趣的,因此下面这两个小游戏就能让孩子更好地体验刷牙地乐趣。

煮个茶叶蛋,剥去壳后,和孩子一起给黄黄的茶叶蛋“刷牙”。如果你家孩子吃过或者见过白煮蛋的,这个过程她会很有成就感的,小D就是看着鸡蛋从黄变白,特别开心。


“你看,刷牙不仅保护牙齿,还能让牙齿变得干干净净” (我们现在每天刷完牙,都是露齿笑,看看洁白的牙齿,多有爱啊)。


牙线的使用也很重要(对于成人来说也一样),但用牙线比刷牙更容易引发“战争”。小D对于牙线接受度不是很好,她的牙医建议是慢慢来,先确保每天刷牙两次的好习惯养成。


后来我自己反思,用牙线这件事我并没有像刷牙那样循序渐进,那自然她对于不理解的新事物就会排斥,这是很正常的啊。


使用牙线的孩子对于牙齿的基本科普知识一定是有的,这时不妨利用一下这个小游戏:积木代表牙齿,缝隙间的橡皮泥就是牙垢,绳子代替牙线。


带着孩子动手一起玩的过程,就很直观展现给孩子看如何使用牙线,为什么使用牙线。

你看,牙齿之间也有很多食物的,牙刷却刷不到。(先用牙刷刷一下,的确刷不掉)


刷不干净的牙齿会怎样啊?

”会变成蛀牙”(看,小D关于“蛀牙”的概念已经很牢固了)


对,会变成蛀牙,所以这时我们就需要牙线来帮忙”(我就会演示给小D看,绳子是怎样把橡皮泥一点一点清理干净的)



这些游戏粗粗一看很多朋友也许就觉得挺麻烦,但是相比每天两次为了刷牙打仗,特别是孩子最大越难控制的情况相比,平心静气想想,这些游戏一点也不麻烦。


当我们真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去理解为什么刷牙时,我们才是一劳永逸地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育儿,我始终相信,现在慢才是将来快。毕竟,任何的教育都该最终指向“不教”,唤醒孩子自发的主动性,真正做到“自治”。


参考资料:感谢Beth老师提供的创意,www.ada.org, www.handsonaswegrow.com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