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小D的六岁生日了,因为疫情的关系,只能在家进行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日庆祝。老母亲一如既往假公济私地买了两打杯子蛋糕。
回想当年出生时连两斤都不到的袖珍宝宝,如今已经超过我一半身高,单手几乎抱不动的大孩子了。
我从来不是天生就准备好当母亲的人,怀孕时我甚至连一本育儿书都没看过,如果女儿不是紧急28周早产,一路hard模式,我相信我不会变成现在的自己。
当妈妈也有六年了,现在回头看,发现一个很深刻的感悟,很多事情凑近了看都是大事,放远看了才知道真正的重点在哪里。
这六年,我有无数次不确定的时刻,也有很多次“用力过猛”。如今,再次回头看,对于“父母”这个词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了。
孩子的成长,不按里程碑
老朋友应该有感觉,公号头一年我很喜欢分享“里程碑”,这的确就是我当妈头两年的状态,我希望有标准,有目标,可以很明确地一步一步养育小D。
但后来这样的分享少了,因为这样的时间刻度让我有深深的挫败感。
从大运动到辅食喂养,再到认知发展,以及后来的数学、认字,小D无一例外都是晚于标准的。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还是个特别努力勤奋学习育儿知识,亲力亲为养育小D的妈妈。
于是,就很容易会气啊,那么辛苦学育儿了,为啥还是带不好一个娃?!
别的不说,我们公号分享的关于性格培养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
小D虽然在缓慢进步,但至今仍然是个倔强、慢热、脾气急的孩子。
但如今当我回头看时,我突然恍然大悟,他们的成长,不按里程碑。我们学育儿,也不是为了让他们按照书里写的那样生长。
如果只是一味盯着里程碑,我们就会执着于结果。
于是,我们等不及,我们不耐烦,今天用的方法,明天必须起效。
于是,我们经常放弃,因为没效果就不相信。
于是,我们总是焦虑,因为总有“别人家的孩子”是提前里程碑的。
这六年,你们看到的是我一直在学习精进育儿,而我觉得,自己做的是把“改变小D,改变先生”的重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我意识到,即使只是学育儿,我们读的书、思考的能力、得体的对话,这些最终还是滋养我们自己。
当一个父母可以把重心转移到自己的成长,不断地反思总结,没有太多的抱怨和戾气,这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而这时,我也真正看到了“育儿”的真谛。因为心静了,就能帮助眼睛看到更多。
先做父母,别做老师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问,既然是“关注自己”,那你为什么还在孜孜不倦地分享育儿呢?
我分享养育心得已经五年了,但当我在谈亲子阅读,我谈的是阅读习惯和爱好;
当我在谈财商启蒙,我谈的是金钱观和价值观的传承;
当我在谈孩子被打怎么办,我谈的是冲突管理和人际交往。
这些看似是教养孩子的知识,但其实更是我们自我提升的内容,是我们的三观。
学龄前的儿童大脑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早期启蒙是很重要,但我们先要明白,在哪里使劲。
这六年来,我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要先做好父母,而不是老师。
父母的焦虑纠结,一大半都是来源我们错误的“老师”定位,总想着给自己孩子的各个行为打分;
而当我们重新回归父母的位置时,就会发现,没人可以评价我们是否是好父母,除了孩子自己。
而养育孩子的标准,只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三观传承。只关注自己的育儿变得好简单,也好轻松。
小D接近学龄了,我也回归校园学习早期儿童课程快两年半了。
如今再回头看,学龄前孩子启蒙,有两大方面的内容,社会性知识和学科类知识。
学科类知识,就是我们现在都在关注的,认字、写字、练习乐器、英语等等。
这些学龄前是否要学,是否要提前学,我不加以过度评价,毕竟这是每个家庭的选择。
但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老师,我看到太多家长过早担负起“老师”的角色,将所有学龄前的启蒙都变成了提前学,学习学科类知识。
这些技能和知识,其实真的不差这一两年,因为大部分孩子最终都能学会。
但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却经常被我们忽略,那就是社会性知识。
而且这件事,如果家长我们不引导,那么接下来没有人会来做,因为之后,大家都在关注的就是学科类知识,这些可以量化衡量的事情。
什么是社会性知识呢?
简单来说,就是上面提到的我们的三观。
说具体一点,就是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更大系统(社会),这三者的联系。
比如,对这个社会充满安全感,对自己自信,对他人有同理心,有很大的容错能力。充满好奇心,敢于提问质疑,热爱探究,等等。
这些没有绝对衡量指标,但却对未来有衡量指标的学科类知识起决定性的作用。
打开一扇新门
上面这些就是我六年走来感触最深的,也是我还在继续探索的。因为我从母亲一路走过来,深知道理都懂,但具体怎么做的难处。
年初的时候,美版美赞臣联系到了我,他们携手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博士Dr Avena录制了一个系列视频短片。
在这个系列短片里,Dr Avena会带着我们走进不同的美国城市,走进不同年纪的小朋友的课内课外家里家外,一起探索育儿真谛。
不瞒你们说,我当时挺谨慎和犹豫的,但我对于Dr. Avena比较熟悉,她是营养、饮食和成瘾领域的研究神经科学家,也是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博士后。
曾经出席过《Doctor Oz Show》和《The Doctors》,两个在美国很受欢迎的节目。
所以就没有直接拒绝,而且争取到一个机会和Dr Avena通了个电话,想从她角度了解更多关于这个系列纪录片。
她提出的一个比喻非常打动我。她说,父母是孩子认识外面世界的第一扇门,父母这扇门有多开放,孩子的未来就有多可期。
因此这次整个系列视频主题就是#开启未来之门#,就是希望和更多父母一起探讨育儿真谛。
这个电话后,我就欣然接受参与这次活动,也是希望提供大家更多好的资讯,帮助大家打开一扇新的门。
同时,我也争取到了接下来和Dr Avena更加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回头可以继续做大家的“第三只眼睛”,将我们的育儿困惑和专家好好畅谈,一起期待吧。
“门式“育儿理念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系列视频里,美版美赞臣和Dr Avena一起推出了“儿童发展之轮”的概念,每个视频提供一个育儿场景,了解一个社会性知识。
每个视频都足够开放,并没有直接给我们一个答案,而是引发我们思考,真正的“门式“育儿理念是什么?
第一期-音乐课
第一期的视频讲述的是孩子们上音乐课的内容。带孩子上音乐早教班这个经历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吧。
我在小D 1岁不到的时候就报名过,如今反思,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总有下面这些语言:
这个别碰哦
宝宝,你要这么敲
哎哟,这个不是用来敲鼓的,这个才是
动作是这么做的,不能这么做
哎呀,这是老师的钢琴,别碰坏了
是不是很熟悉?
当时和Dr Avena聊的时候,她就和我说,忘记音乐启蒙的好处,那些是老师们应该了解的。作为父母,你们更应该考虑的是:
孩子享受吗?
她感觉到安全吗?
她被允许自由探索吗?
她被允许去犯错吗?
她被允许按照自己意愿尝试吗?
是啊,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让自己成为了老师,而且还是个挺“严苛”的老师呢,而忽略了“父母”的角色。Dr Avena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其实就是社会性知识。
视频里讲的是音乐课,Dr Avena却说是发展孩子的社交自信,大家想过为什么吗?
视频里每个孩子都被允许自由自在地探索,被鼓励去尝试新鲜事物,这就是“自信”的土壤。
而反观我们,多少时候我们最习惯说的就是“不对,不好,不可以”。
总是被否定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又怎会发自骨子里自信呢?
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有?视频里这个红衣女孩一开始是玩错乐器了,但最终其实她“自我纠正”了,这是非常宝贵的成长经验,也是孩子真正自信的来源。
社会性知识需要土壤和环境让它们萌芽,“很多事情父母可以做但不去做”。
让孩子可以在“错误”中待一会,这才是真正宝贵的#打开未来之门#的意义所在。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